《不锈钢列管换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锈钢列管换热器.pdf(7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0 (22)申请日 2020.04.24 (73)专利权人 无锡正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锦溪路 100号科教创业园3号楼3007 (72)发明人 肖敏奇 (74)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市朗高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代理人 贾传美 (51)Int.Cl. F28D 7/16(2006.01) F28F 13/1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
2、领域, 尤其为一 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包括壳体, 壳体的顶端一 侧固定连接有热流体进口, 壳体的底端外壁上固 定连接有热流体出口, 壳体的一端外壁上固定连 接有对流外壳, 壳体靠近对流外壳的一侧外壁上 开设有出孔, 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流体管, 壳体远离对流外壳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封 头, 封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冷流体进口, 封头的 底端固定连接有冷流体出口, 封头靠近壳体的一 侧外壁上开设有进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扇 叶, 在热流的作用下吹动到转筒上, 在转筒的作 用下带动了扇叶的转动, 在扇叶的转动作用下将 热流吹动到流体管上, 从而达到了更加**加热 的效果, 使得换热效率提高。 。
3、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U 2020.12.22 CN U 1.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包括壳体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 (1) 的顶端一侧固定连 接有热流体进口 (2) , 所述壳体 (1) 的底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热流体出口 (3) , 所述壳体 (1) 的一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对流外壳 (4) , 所述壳体 (1) 靠近对流外壳 (4) 的一侧外壁上开设 有出孔 (5) , 所述壳体 (1) 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流体管 (6) , 所述壳体 (1) 远离对流外壳 (4) 的 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封头 (7) , 所述封头 。
4、(7) 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冷流体进口 (8) , 所述封头 (7) 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冷流体出口 (9) , 所述封头 (7) 靠近壳体 (1) 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进孔 (10) , 所述壳体 (1) 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隔板 (11) , 所述封头 (7) 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受力 转扇 (12) , 所述封头 (7) 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源 (13) , 所述壳体 (1) 的内壁上固定连 接有固定侧板 (14) , 所述固定侧板 (14) 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筒 (15) , 所述转筒 (15) 的表面 固定连接有扇叶 (16)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
5、所述受力转扇 (12) 的数 量为两组, 且两组受力转扇 (12) 以封头 (7) 的竖直中心线呈轴对称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孔 (5) 的数量为 两组, 且两组出孔 (5) 与流体管 (6) 的一端相连通, 所述进孔 (10) 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进孔 (10) 与流体管 (6) 的另一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流外壳 (4) 的形 状为碗状形状, 且对流外壳 (4) 的表面为光滑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板 (14) 和转 筒 。
6、(15) 的数量为若干组, 且若干组固定侧板 (14) 和转筒 (15) 呈直线等距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叶 (16) 的数量为 若干组, 且若干组扇叶 (16) 呈环状等距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 (11) 的数量为 三组, 所述流体管 (6) 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流体管 (6) 贯穿隔板 (11) 的外壁。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U 2 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
7、0002 换热器 (heat exchanger) , 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 又称热 交换器。 换热器在化工、 石油、 动力、 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在化工生 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 冷却器、 冷凝器、 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应用广泛, 换热器是一种在 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 是使热量由温度较 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 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 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 要, 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 压力容器、 中水处理 设备, 化工, 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 相互形成产。
8、业链条。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换热器产业市 场规模在500亿元左右, 主要集中于石油、 化工、 冶金、 电力、 船舶、 集中供暖、 制冷空调、 机 械、 食品、 制药等领域。 0003 存在以下问题: 0004 1、 现有的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在使用的时候无法将热气流或者热水流更加**的 进行换热。 0005 2、 现有的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无法对热流进行有效的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解决了换热效 率低的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包括壳 体, 所述壳体的顶端一。
9、侧固定连接有热流体进口, 所述壳体的底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热流 体出口, 所述壳体的一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对流外壳, 所述壳体靠近对流外壳的一侧外壁 上开设有出孔, 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流体管, 所述壳体远离对流外壳的一侧外壁 上固定连接有封头, 所述封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冷流体进口, 所述封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 冷流体出口, 所述封头靠近壳体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进孔, 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 隔板, 所述封头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受力转扇, 所述封头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源, 所 述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侧板, 所述固定侧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筒, 所述转筒的 表面固定连接有扇叶。 0008。
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受力转扇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受力 转扇以封头的竖直中心线呈轴对称安装。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出孔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出孔与流 体管的一端相连通, 所述进孔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进孔与流体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对流外壳的形状为碗状形状, 且对流 外壳的表面为光滑曲面。 说明书 1/3 页 3 CN U 3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固定侧板和转筒的数量为若干组, 且 若干组固定侧板和转筒呈直线等距分布。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
11、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扇叶的数量为若干组, 且若干组扇叶 呈环状等距分布。 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隔板的数量为三组, 所述流体管的数 量为两组, 且两组流体管贯穿隔板的外壁。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 1、 该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通过设置扇叶, 当需要进行换热的时候, 在热流的作用下 吹动到转筒上, 在转筒的作用下带动了扇叶的转动, 在扇叶的转动作用下将热流吹动到流 体管上, 从而达到了更加**加热的效果, 使得换热效率提高。 0016 2、 该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通过设置受力转扇, 当冷流体。
12、通过冷流体进口进入到封 头中的时候, 通过冷流体带动了受力转扇的转动, 再通过受力转扇的转动对电源进行充电, 从而达到了高效利用能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0 图中: 1、 壳体; 2、 热流体进口; 3、 热流体出口; 4、 对流外壳; 5、 出孔; 6、 流体管; 7、 封 头; 8、 冷流体进口; 9、 冷流体出口; 10、 进孔; 11、 隔板; 12、 受力转扇; 13、 电源; 14、 固定侧板; 15、 转筒; 16、 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
13、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请参阅图1-3, 本实施方案中: 一种不锈钢列管换热器, 包括壳体1, 壳体1的顶端一 侧固定连接有热流体进口2, 壳体1的底端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热流体出口3, 壳体1的一端外 壁上固定连接有对流外壳4, 壳体1靠近对流外壳4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出孔5, 壳体1的内壁 上固定连接有流体管6, 壳体1远离。
14、对流外壳4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封头7, 封头7的顶端 固定连接有冷流体进口8, 封头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冷流体出口9, 封头7靠近壳体1的一侧外 壁上开设有进孔10, 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隔板11, 封头7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受力转 扇12, 封头7的一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源13, 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侧板14, 固定 侧板1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筒15, 转筒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扇叶16。 0023 本实施例中, 受力转扇12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受力转扇12以封头7的竖直中心线 呈轴对称安装, 出孔5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出孔5与流体管6的一端相连通, 进孔10的数量 为两组, 且。
15、两组进孔10与流体管6的另一端相连通, 对流外壳4的形状为碗状形状, 且对流外 壳4的表面为光滑曲面, 固定侧板14和转筒15的数量为若干组, 且若干组固定侧板14和转筒 说明书 2/3 页 4 CN U 4 15呈直线等距分布, 扇叶16的数量为若干组, 且若干组扇叶16呈环状等距分布, 隔板11的数 量为三组, 流体管6的数量为两组, 且两组流体管6贯穿隔板11的外壁。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本实用新型中, 首先操作者将热流体通过热 流体进口2送进壳体1中, 再将冷流体通过冷流体进口8送入到封头7中, 冷流体通过进孔10 进入到流体管6中, 通过壳。
16、体1内的热流体进行换热, 再通过对流外壳4中流入进第二组流体 管6中, 通过流体管6进入到封头7中再通过冷流体出口9流出达到了换热的效果, 在热流的 作用下吹动到转筒15上, 在转筒15的作用下带动了扇叶16的转动, 在扇叶16的转动作用下 将热流吹动到流体管6上, 从而达到了更加**加热的效果, 使得换热效率提高, 当冷流体 通过冷流体进口8进入到封头7中的时候, 通过冷流体带动了受力转扇12的转动, 再通过受 力转扇12的转动对电源13进行充电, 从而达到了高效利用能源的效果。 0025 *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U 6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U 7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