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模块、以及生活热水换热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模块、以及一种生活热水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的换热模块,尤其是用于生活热水换热器的换热模块,主要采用U型盘管或浮动盘管的结构,其换热效率较低,同时其材质一般为铜,结垢后不能用酸清洗,只能更换,需要较大的维修空间,这样就造成了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易清洗的换热模块、以及生活热水换热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模块,包括:板束,具有交替叠置的板片和垫片;前端板和后端板,其中,板束可拆卸地夹紧在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间。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板片为圆形板片;和/或垫片为圆环形垫片。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前端板和后端板螺栓连接,以将板束可拆卸地夹紧在二者之间。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前端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后端板上设置有与至少两个**螺栓孔一一对应的至少两个第二螺栓孔;其中,**螺栓孔和与其对应的第二螺栓孔中贯穿有螺栓,并且螺栓旋合有螺母,以构成螺栓连接;其中,螺栓位于板束的外侧。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至少两个**螺栓孔围绕前端板的中心线均匀布置;和/或至少两个第二螺栓孔围绕后端板的中心线均匀布置。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贯穿地设置在前端板上的**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其中,板片具有两个角孔,**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分别与两个角孔对准。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板片、垫片、前端板和后端板中的一个或多个由不锈钢、钛或特种合金材料制成。
[001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生活热水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换热模块。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罐体,换热模块设置在罐体中,并且罐体设置有朝向相反两侧伸出的第二进口管路和第二出口管路,第二进口管路和第二出口管路连通于罐体的内部。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罐体的侧壁设置有法兰,前端板作为换热模块的法兰与罐体的法兰连接。
[00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块采用板片作为换热体,其换热效率高,是盘管式效率的2-3倍。此外,在相同换热面积下,长度只有盘管式的三分之一,因此缩小了换热模块的体积,减小了占地面积,需要的维修空间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板束可拆卸地夹紧在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间,因此其方便将板片与垫片分离开进行清洗,后期使用成本低。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块的结构同时兼备了传统容积式换热器出水温度稳定的优点。
[0016]本实用新型的生活热水换热器包括上述换热模块,因此,其同样具有换热效率高、占地小、易清洗、且出水温度稳定的优点。并且,由于上述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生活热水换热器能够提高生活热水的供水品质,并且在经济性方面为客户节约了前期投资和后期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的换热模块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的换热模块的换热原理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活热水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1]图5是图4示出的生活热水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23]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块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板束1、前端板2和后端板3。其中,板束I具有交替叠置的板片12和垫片。此外,板束I可拆卸地夹紧在前端板2和后端板3之间,即板束I位于前端板2和后端板3之间,并通过前端板2和后端板3向中间的夹紧力来将板束I固定在前端板2和后端板3之间,因此,板片和垫片也夹紧在前端板2和后端板3之间。
[0024]由此,本实施例的换热模块采用板片作为换热体,其换热效率高,是盘管式效率的2-3倍。此外,在相同换热面积下,长度只有盘管式的三分之一,因此缩小了换热模块的体积,减小了占地面积,需要的维修空间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板束I可拆卸地夹紧在前端板2和后端板3之间,因此其方便将板片与垫片分离开进行清洗,后期使用成本低。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换热模块的结构同时兼备了传统容积式换热器出水温度稳定的优点。可理解,本实施例的换热模块平衡了现有技术中的两种现有产品的优缺点。并且,该换热模块易于系列化和标准化,为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
[0025]更加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板片12两侧的垫片分别为**垫片14和第二垫片15。其中,板片12上具有两个角孔13,一个板片12上的两个角孔13分别和与其相邻的板片12上的两个角孔13对准。针对于每个板片12,其一侧分别对应两个角孔13设置两个**垫片14。可理解,该**垫片14用于密封板片12的角孔13,并将相邻的两个板片12中的相对准的两个角孔13连接以构成一个供流体通过的通道。而在板片12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垫片15,其用于密封相邻的两个板片12的边缘。总体而言,每个板片12两侧的垫片是不同的,可理解为,板束的组成方式为:**垫片14-板片12-第二垫片15-板片12-**垫片14-板片12.这样,构成了板片12与垫片的交替叠置。而板片和垫片同样夹紧在前端板2和后端板3之间。
[0026]进一步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板片为圆形板片,垫片为圆环形垫片。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板片和垫片可构造为其他形状。
[002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前端板2和后端板3螺栓连接,以将板束I可拆卸地夹紧在二者之间。具体地,前端板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孔21。后端板3上设置有与至少两个**螺栓孔21 —一对应的至少两个第二螺栓孔31。**螺栓孔21和与其对应的第二螺栓孔31中贯穿有螺栓4,并螺栓4旋合有螺母5,以构成螺栓连接。其中,螺栓4位于板束I的外侧,即,螺栓4并不穿过板束I。由此,螺栓4与螺母5的旋合,使得前端板2和后端板3夹紧位于二者之间的板束I。
[0028]优选地,所有**螺栓孔21围绕前端板2的中心线均匀布置。其中,在前端板2为图1中示出的圆柱形板体时,前端板2的中心线即为圆柱形板体的沿厚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在前端板2不为图1中示出的圆柱形板体时,前端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