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无锡市钰婷物资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510-85188012
邮箱:491866689@qq.com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振兴路8号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浮头换热器的课程设计说明书
点击次数:30 更新时间:2024-03-13

  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 指导教师 李毅 学生姓名 凌风 2010 年 10 月 20 日浮头式换热器设计任务书一、 设计题目: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 二、 设计原始数据 操作条件: 大豆油:入口温度133,出口温度40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大豆油处理量:5000kg/h允许压降:不大于1105pa 大豆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根据液体相对密度共线图查得86.5下大豆油的密度为: =925 kg/m3根据液体粘度共线图得86.5下大豆油的粘度为:=0. pa/s根据液体比热容共线图得86.5下大豆油的定压比热容为:cp0 =2.052 kj/

  2、(kg)查表得86.5下大豆油的导热系数为=0.1559 w/(m)循环冷却水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994 kg/m3定压比热容:cpi =4.08 kj/(kg)导热系数:=0.626 w/(m)粘度:=0. pa/s每年按33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三、 设备型式 浮头式换热器四、 设计任务1.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2. 设计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管径尺寸、管内流速、热负荷、传热面积、管程数、管数、壳程数和接管尺寸等3. 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图4. 设计评述 目 录一、设计方案5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5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5二、物性数据5三、计算总

  3、传热系数63.1热流量63.2平均传热温差(逆流)63.3冷却水用量63.4总传热系数k6四、计算传热面积7五、工艺结构尺寸75.1管径和管内流速7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7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7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85.5壳体内径85.6折流板85.7接管8六、换热器核算86.1热量核算86.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106.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12七、主体设备图12八、参考文献13九、主要符号说明13十、总结14一、设计方案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入口温度133,出口温度40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本设计任务为煤油冷却器的设计,两流体在传热过程

  4、中无相的变化,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比较简单,制造简单,制造成本低,管程可用多种结构,规格范围广,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因壳侧不易清洗,故不适宜较脏或有腐蚀性的物流的换热,适用于壳壁与管壁温差小于70、壳程压力不高并可用化学方法清洗的场合。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大豆走壳程。管径选用19mm2mm碳钢管,取管内流速ui=0.5m/s。二、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可去流体进口温度平均值壳程大豆油的定

  5、性温度为:t= =86.5()管程循环水的定性温度为:t= =35()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油在86.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925 kg/定压比热容 cp0=2.052kj/(kg.)导热系数 o=0.1559w/(m.)粘度 o=0. pa.s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密度 i=994kg/定压比热容 cpi=4.08kj/(kg.)导热系数 i=0.626w/(m.)粘度 i=0. pa.s三、计算总传热系数3.1热流量q0= m0cp0t0=.(133-40)=(kj/h)=265.05

  6、(kw)3.2平均传热温差(逆流) 3.3冷却水用量3.4总传热系数k1.管程传热系数2.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3.污垢热阻4.管壁的导热系数 =45(化工原理上册,谭天恩主编,附录四)所以,总传热系数k = =216.9四、计算传热面积s=32.8(m)考虑8的面积裕度,换热器才足够安全,所以s=1.08s=1.0832.8=35.4 (m)五、工艺结构尺寸5.1管径和管内流速选用19mm2mm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i=0.5 m/s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ns=75(根)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l=7.9 (m)按单管程设计,传热管过

  7、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现取传热管长l=4.5m,则该换热器管程数为np=2(管程)传热管的总根数 n=752=150(根)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有关图表。但r = 9.3 的点在图上难以读出,因而相应以1/r代替r,pr代替p,查同一图线,可得:=0.78平均传热温差:=0.7837.2=29.0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取管心距t=1.25d0,则t=1.2519=23.7524()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nc=1.1=1.1=14(根)5.5壳体内径采用多程管结构,取管板利用率 ,则壳体

  8、内径为d=1.05t=1.0524=368.9()圆整可取 d=4005.6折流板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0.=100()可取170mm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b=0.3400=120()可取120mm折流板数 n=37(块)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5.7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苯流速u=0.8m/s,则接管内经为:d=0.049m取标准管径为100mm,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u=1.2m/s,则接管内径为d=0.083m取标准管径为80mm六、换热器核算6.1热量核算(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圆缺形折流板

  9、可采用克恩公式a0=0.36repr()当量直径,由正三角形排列得de=0.013(m)壳程流通截面积s0=bd(1-)=0.120.4(1-)=0.(m)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u0=0.149(m/s)re0=2432普兰特准数pr=11.19粘度校正 ()1a0=0..5511.191/3=586(w/())(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ai=0.023repr管程流通截面积si=0.7850.015=0.0132()管程流体流速u=0.495(m/s)re=pr=4.73a=0..73=2873(w/())(3)传热系数kk=316.2

  10、(w/()(4)传热面积ss=28.9()该换热面积的实际传热面积ss=l(n-n)=3.14(4.5-0.045)(150-14)=36.1()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h=100=24.9可见传热面积裕度合适,所以该换热器能完成生产任务6.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1)管程流动阻力=()nn=1, n=2,f=1.5,由re=,传热管相对粗糙度=0.005,查莫狄图得=0.032w/,流速u=0.495m/s =994kg/m3,所以=0.032=1558.8(pa)=3=365.4(pa)=(1558.8+365.4)1.52=5772.6 pa105 pa管程流动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11、(2)壳程阻力n=1,流速流经管束的阻力f=0.5 re=5.=0.8452n=14n=37,u=0.149m/s=2308.5(pa)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b=0.12m ,d=0.40m=1101.8(pa)总阻力:=(2308.5+1101.5)=3410.3(pa)105pa壳程流动阻力也比较适宜。6.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表1-1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换热器型式:固定管板式 管口表换热面积(m2):36.0符号尺寸用途连接型式工艺参数adn200循环水入口平面名称管程壳程bdn200循环水出口平面物料名称循环水大豆油cdn100油品入口凹凸面操作压力,mp

  12、a0.40.3ddn100油品出口凹凸面操作温度,30/4040/133edn20排气口凹凸面流量,kg/h.fdn20放净口凹凸面流体密度,kg/m(附图见a2装置图)流速,m/s0.4950.149传热量,kw265.05总传热系数,w/m2.k318.5对流传热系数,w/m2.k污垢系数,m2.k/w0..阻力降,mpa0..程数21推荐使用材料碳钢碳钢管子规格192管数 150管长mm4500管心距,mm24排列方式正三角形折流板型式上下间距,mm120切口高度25%壳体内径,mm4

  13、00保温层厚度,mm七、主体设备图八、参考文献1.郑志祥,机械零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林大钧,化工机械设计制图(下册)科学出版社.3.贺匡国,化工容器设备简明设计手册.4.各种网络资料.九、主要符号说明p压力,pa ; q传热速率,w;r热阻,/w; re雷诺准数;s传热面积, t冷流体温度,t热流体温度, u流速,m/s;质量流速,/h; 对流传热系数w/();有限差值; 导热系数,w/(m);粘度,pas; 密度,/m3;校正系数。 r转速,n/(r/min)h扬程,m 必须汽蚀余量,m实际传热面积, pr普郎特系数n板数,块 k总传热系数,体积流量 n管数十、总结我们本

  14、次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浮头式换热器。因为是团队协作完成的,所以我们再设计之初就对组员进行了任务分配,将七个组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计算小组、数据小组和绘图小组。开始设计后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从而使我们比较有效率的完成了设计。在设计之初我们就遇到了阻力,我们负责查找资料的组员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大豆油在86.5时的物理性质,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计算。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这个困难。计算的过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事先没有考虑到含有杂质的大豆油比水的粘度大,让油走管程,所以得我们的计算小组又计算了一次。但是发现如果要达到设计任务的换热要求,管程数为24。所以我还是采用油走壳程的方式。绘图工作主要由我完成的,我觉得这是设计过程中*困难的工作了,因为要求绘制的装配图比较精细,要**到装置中的每一个零部件。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别人看到我们画的图就知道怎么去把它做出来。好在我学过工程制图,有一些基础。但是由于没有对浮头式换热器的内部构造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所以在绘图之初感到无从下手。后来我和我的搭档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了很多有关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的资料,慢慢的找到了头绪,并着手绘图工作。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