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几点建议:
一、进风口尽量远离进门处,回风口可以放置进门处,这样的好处是进风不容易流失到房门外面去
二、进风口和回风口距离1.5米以上,当然越远效果越好
三、想要让噪音小,进风处加一段消音管或者末端风口进风口风速控制到3米/秒以下的风速,或者末端装一个超级风口,口径加大
四:*后一点,也是很多经销商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新风机外墙风帽,这个也影响风噪和风量的关键点,来看一个视频,你就很快明白了!
消除噪音的两种方式:
1、减少噪音发生。比如采用顺三通,风道尽量平滑等
受环境所限,很多位置无法实现上述理想状态。但我们可以尽量让管路平滑。比如两个硬管之间连接软管,距离放长一点,这样软管可以轻松拉紧,有效降低风阻,同时也减少噪音的发生。尽量采用新风专用的Y型三通,或者顺三通。
2、阻止噪音传播。比如采用吸音管,隔音毡,减震胶等
噪音传播的主要源头是新风机主出风口,因此这个位置,要加一个消音管。消音管很容易做,用一个200mm的软风管,内部贴上鸡蛋吸音棉,软管两端塞入150的风管,用管箍锁紧,就成为一个消音管。理论上来讲,管子越长,消音效果越好,消音管过长,风阻会加大。
总结:我们从逻辑上分析,就是减少噪声产生,阻止噪声传播。但是这个里面忽视了*重要的点,也是很多经销商和业主都忽略的一点。
很多人对于噪声的产生这块有很多的误区,大部分人的会觉得噪声都是从主机那里出来的,还有一个管壁的震动,不去考虑气体的流速和流量,那么如果仅仅是这样的结果的话,确实只要管壁全部用pvc管道,然后塞鸡蛋棉就好了,按照这个理论下,其实就是塞满鸡蛋棉+增加补风机就是**解决了。
有了这个逻辑的话,就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问题,噪声都是风噪,那么如何减少风噪,其实就是降低流速,然而流速降低了,流量又不够了。所以问题的点在于如何在保证流量足够的情况下,降低风速,如果能够做到了,那么低速运行的空气本来就不会产生过大的噪声,甚至都不需要再去降噪。而我们很多人考虑的方向并没有抓住正真的源头,把主机噪声错当成了噪声的源头。
PVC环保与否!很多商家或者安装公司喜欢销售pe管,具体每家是什么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很多销售对客户说的*多的是攻击PVC不好:PVC有毒,含有苯,下水道都用用还可以,有的下水道都要淘汰掉了,现在还在用这个管道做新风,那真的是太low了,笨的释放是十五年,如果用了PVC等于十五年都在吸有害物质,所以我们现在都有PE管道了,您看,这个管道是食品级的,就是价格要涨上去不少。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并不是这样!PVC管存在笨排放是没有事实依据的,PVC只有在温度高于100度以上才会开始不稳定,而且我们平时水电的线管也是PVC,线盒也是PVC,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PVC是环保的,环保问题不是业主作为选择PE和PVC的一个指标,选哪个管道要从其他方面来看。
1、打孔问题:
很多人说用了PE管就不用打大孔了,全部是80孔,不用120的孔了,对于梁有保护,但是实际情况来说,平常PVC管做新风的话,也是大部分情况打的都是80孔,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出去的主管是120的孔,家里的管道只有刚出来的主管是110的,分出去一路之后,马上就变成75管了。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PE管+分风箱来做的话,他的孔会比PVC管道做法多很多,不过都是小孔,不会破坏梁的主钢筋,并不会对结构产生什么危害。所以说打孔也并不是一个在选择这俩种方式的的主要因素。
2、PE管出风量大:
pe管道+分风箱系统和PVC管道做法相比,整体压损会小很多,也就是从新风机的特性曲线来说,等于是静压要求更低,新风出风量更大。
3、PE管噪声低
因为管道的出风量都达标,而且每个房间和新风孔都是单独走管,虽然孔多大了,但是每根管道的风量和直径都是达标的,也就是都是75管,每根管道只需要承载30立方每小时的流量,风速在3m/s的速度,都是比较合理的数据范围,这样不会出现过高的风速,也不会出现大的风噪;而PVC管道,他是所有房间的主管是共用的,而共用管道就意味着开始的75管需要承载大量的风量,达到了120立方每小时的风量,风速远远超标,这个时候噪声超标是必然的。
4、PE管一根到底,没有漏风隐患,不需要刷胶水施工
传统PVC管道4米一根,尤其在过梁或者管道打架的地方非常考验施工人员的动脑能力,需要提前计算管道的弯头的尺寸,稍微不小心就把管道系统做错了,就很不美观,而每个接头都是需要提前刷胶水来施工,如果胶水的少了,就很有可能漏风,如果胶水多了,也不是特别环保。但是pe管道全程施工都是没有胶水的,因为整根到底,所以没有漏风点,也不需要胶水。
5、PE管更方便调节各个房间的风量,更适合层次不齐的安装人工素质
传统的pvc管道几乎没办法调整,基本上装好就是听天由命,实际上每个房间的需求量不一样,这也是新风*大的问题,很多人装完之后就说新风没用,是因为主卧往往离新风主机*远,所以出风量*小,而主卧一般是两个人,这个房间的需求量又是*大的,这就导致了改出风的地方没风,不改出风的地方风很大的情况。
新风系统按照规范来设计的时候,就是需要按照每个房间的用气量来设计管道的,这个需要计算水头损失,但是大部分新风从业者并没有这个计算能力,就导致了新风在各个房间的供需是没规划的。pe管更方便清洗这个点我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挖掘出来的,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就很少有人清洗里面的管道,真要清洗的话,pe管可以直接用工具清洗,pvc就没办法清洗。
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设备安装方向不改变的话,实际看上去设备的安装方向还真不好动。
风帽向下方左右各倾斜45度吧,完全背对背挡不住雨水的。
现在很多新风从业者在给客户讲 :新风系统要做微正压 要减少门窗缝隙进来的污浊空气 颗粒物什么的。 并不是说这种理念不对 是不**,不同的生活场景 要有不同的气流组织,正压更合适室外污染大于室内的情况下,当室内污染大于室外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 的是负压,好的新风系统是要考虑到不同生活场景 , 不同家庭成员年龄结构,不同生活方式等可变化定制化的系统,而不是装成啥样是啥样的 标准件
ps;更有不少从业者连标准件都装不标准 还。
是的,全热交换因为系统风阻远大于单向流(多一个热交换芯),双风机体系决定风机比同体积单向流小*少一半。
综合起来就是全热机型送风量只有单向流的几分之一,一般同体积只有3分之一或更少。
全热机型需要排风,在房间空气泄漏必然存在的情况下,排风会加大造成正压难度。要正压就得减少排风,减少排风热回收就是伪命题。
要正压就不要考虑全热,要全热就需要更高级别的门窗密封要求,同时基本放弃正压的想法。
全热的优势是主动排风,能回收一定的能量,劣势是风量小,噪音大,只适合一个房间,除雾霾效率不如单向。
手机回复,乱七八糟没有序,希望你能看懂。
我家的经验,做了全屋带PM2.5的双向流新风之后,要把和外面的门窗都尽量封闭,门缝窗缝都换密封条,有条件就做独立玄关,没条件就门外抖一抖拍一拍再进来,基本就能保持室内灰尘非常少的状态。但是卧室不一样,卧室床周围还是会有白白的毛絮,不是灰灰的,是白白的,不太多,一两个月床边清理一次的程度,我估计是床品上的,据说用了高级的烘干机会少一点。
另外,你不要人家说的正压不正压的,因为从业者家里用着新风的就没几个,要么没钱,要么没搞明白这玩意。新风关键是足够的风量(每小时至少1~1.5次),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安装,经常清理过滤网。门窗密封良好,双向流新风的进出风基本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换气。另外,你要知道厨房油烟机和卫生间换气扇的换气量要比新风大的多的多,只要一开油烟机和换气扇,不管室内原来多少正压都立马变负压……此处如果单向流就呵呵呵呵,所以我的办法是所有门窗密封包括卫生间和厨房,开油烟机和换气扇的时候就只把局部的窗打开一点就好了。
好问题, 其实正压是在国内新风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忽略。 我们国家的房屋围护结构气密性不好,导致传统双向流在实践中,出了很多问题。 单向流在这点上比双向流有优势
新风维持空气质量*好的办法,一定是微正压。
具有热交换的双向流新风机,虽然进风量大于出风量,但是两者一抵消,它更难形成室内微正压的效果,相反还需要提供更大的风量才净化空气,风量一大噪音也会大一些,好处是相对节约保持室内气温的能耗,可以稍微节约一点点空调费,跟具有热交换的新风机贵出来的价格相比九牛一毛。
建议还是选择单向流的新风机,可以用更小的风量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度,完完全全满足你对灰尘的要求,甚至可以选择小米这种在**机里过滤性能相对较差的新风机。更多新风机的使用安装问题,可以阅读我之前的文章,里面收录了几十个问题,并还在更新中,关于收藏点赞。
很圆的星星:新风系统*强科普(下)——新风机如何安装?日常如何使用?如何正确选购新风机?纯科普解答(持续更新)
可以拿来交换一部分的热量或者湿度什么。
同时可以买更好的价钱。
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热交换里面的坑儿太大太深,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太高的交换效率的宣传。
可以参考:
我爱DIY:看某厂新风热交换效率测试,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角”盛宴?
热交换芯体是热交换及热回收设备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室外新风和室内排风通过热交换芯体即可进行热量交换和回收,实现能量回收利用,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一:工作原理
当室内排风和新风交错流经热交换芯体时,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温差和蒸汽分压差而发生传热传质,即温度由较热的一侧传递到较冷的一侧达到传热,湿度由较大的一侧传递到较小的一侧达到传质,*终实现热量的交换。这种热交换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产品特点
1、材料特点
热交换器芯体是由专用聚苯乙烯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超薄类纸张芯层组合而成。该材料具有透湿率高、气密性好、抗撕裂、耐老化、防霉变等特点,从而保证了热交换器的结构强度和严密性,减少空气泄漏。
2、结构特点
芯体的外观结构为六边形立方体。芯体宽度和高度均为366mm,长度为100mm~500mm,长度由芯层决定。形通道结构、合理的芯层间距及内部支撑少等特点,使沿程阻力小且风压损失小,保证了传热面积的*大化,从而达到*大的换热效率。解决了板翅式全热交换芯体普遍存在流动阻力大、传热系数与压降之间的优选问题。同时模块结构,可提供不同尺寸的棱长与芯层叠加的组合,也可实现多个芯体并联运行。
芯体整体结构精巧,工作效率高,例如, *大的500mm的热交换器芯体重量只有5kg, 热交换面积高达36m2,交换空气体积多达51公升。
三:功能特点
1、舒适健康
热交换芯体是通过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使室内随时保持新鲜空气。
2、高效节能
效率与风量及风压降低量与风量的函数关系如图1及2,(备注:图表数据基于质量守恒及干燥回风温度为20℃)。
关于效率,新风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事实上,在室内相当湿度很高的情况下,效率将会进一步增加,可高达98%(如图3)。在极端冷凝的情况下,回风的风压降低量可能翻倍。整体效果就是通过新风和回风之间的一个极小温度差来实现更好的室内舒适度并满足更低的能耗要求。
3、降低冻结
在室外温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如果排风温度低于0℃,热交换芯体回风管道末端可能会结冰。热交换芯体回风中水蒸气的冷凝热将有助于维持排风的温度高于其冰点,从而有效地避免回风管道末端结冰现象(如图4),因此即便室外空气温度更低也不易发生结冰现象。
这使得热交换芯体的年冻结时长将远远低于室外寒冷温度下的冻结时长。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进风口,质量平衡和再循环等,来进一步实现降低冻结时长。
四:简易高效安装
热交换芯体的体积小巧,各侧面非常平整,并在进、出风口连接处加有法兰饰边,这使空气更容易且密集地融入到废热回收装置中。为了更好地排出热交换器内的冷凝水,热交换芯层应该水平或竖直安装,且风向朝下。
五、安装保养及使用说明
首先说自己的答案:
说超过50%的,一般来说都是在耍流氓。
一般厂家的热交换芯的热交换效率为50-80%。注意这是热交换芯的热交换效率,不是新风系统热回收率,而且可能是”*小风量“下的测试到的热交换效率。
一般家庭的新风,除了通风换气,还需要有除霾功能。大家知道,每套民用住房的密闭,还达不到密不透风的效果,所以雾霾天,室外的脏空气还是要从这些缝隙偷偷溜进来。所以新风在引入干净空气的同时,还需要防止脏空气的侵入,才能有好的除霾效果。
业界一般选用回风比进风少30%来在室内形成微微正压,以抵御室外脏空气的进入,所以这30%的空气是不参与热交换的。
那么,新风机、热交换设备组成系统运行后,理论上的系统的回收率为50*0.7-80*0.7,就是35-56%。
或许,有人说,我可以把这30%也拿去做热交换啊!当然,如果你想在新风的除霾上大打折扣,去换取热回收效率,也不是不可,但估计实际很少有人愿意那么做。
而即使你愿意那么做,由于没有室内正压,房屋漏风是真是存在的,比如一般100平方的房子,每小时漏风量平均会达到60立方米(可能超过30%的进风量)。而这部分漏进来的脏空气,也会相应带走室内热量,降低整体的热回收效率。
另外,热交换芯,特别是全热交换芯,不可避免的会有漏风,国标规定为10%。这部分漏风在热交换效率公式里面,对结果的影响,可能是超过10%的。
家庭环境下不管室内还是室外,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间距很难达到要求(比如室内要求送风口和回风口间距5米),从而引起的气流短路,对于系统的实际热回收效率,影响也是明显的。
另外,管道的传热散热,也会影响实际的热回收率。
热交换芯积尘后,本身效率更是会大大降低。
…….
算来算去,理论上,实际使用中的热回收效率,没有可能超过50%的。
而实际工程上,一般的家庭实际的热回收率能达到30%,应该算是**工程了。
不是说热交换机器本身效率不行,而是家庭的特殊环境,不利于做热回收。
热交换机本身的热交换效率达到70%不容怀疑(比如交换芯特别大,或者风量特别小-热交换时间特别长),但在家庭为背景(除了通风还要除霾、房屋小而密闭性差,管道小不宜清洁维护而弯道多、通风量要求小)里组成系统,实际的效果就是另外的问题了;高射炮威力巨大,但如果非要来打蚊子,也不应对实际的效果期望太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用热交换效率的指标,厂家一般宣传口径都是在*小风量下的。
*小风量一半只有标称风量的1/3以下,就是标称风量下,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时间,只有*小风量时的1/3不到。这个时候,真实的热交换效率是多少,读者自己去评估。
关于无管道的热交换,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果它的效能可以和比管道式的效率比,那我们还要管道干吗?市面上的无管道热交换新风所谓“可观”的热回收率,是靠一种叫“混风”的方式来达到的。
家用热交换新风,其热交换效率是怎么被注水的,请看分析文章:
我爱DIY:看某厂新风热交换效率测试,一场光怪陆离的”视角”闹剧
让我们重新回到风量的计算公式:风量=通风截面积*平均风速。
这是一个通用的风量计算公式,而我们选择新风,关注的风量,是“新风量”,就是从室外直接引入,经过滤网过滤,到达室内的空气量,而不应包含从室内混入新风出风口的那部分气流。
那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新风风量”:
新风风量=通风截面积*平均风速*有效换气率
简单的理解,只有从室外直接引入并经过过滤的空气,才是真正“有效的”。
在国标中,“有效换气率”对应的概念是“漏风率”,新风总风量,减去漏风的部分,即是新风风量。
漏风从“技术”概念上大致分为三种:
**种是因为设备密封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完全密闭而混入部分室内空气;
第二种是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间距不够,造成气体短路,一部分室内气体排出后立即再混入新风中;
第三种叫“混风”,是利用人为的“技术手段”,将一部分室内空气直接混入新风出风口。
我们先来看“漏风”对新风指标有哪些影响:
**,增加新风出风口的总风量,而验收风量的时候,如果只测试总风量,就不是完全有效的“新风量”;
第二,漏风会带来较高和可测试到的“热交换效率”,因为一部风室内空气,直接混到新风室内出风口,这部分气体的热量,是100%的“交换”回来了。尽管这个“热交换”是没有用的,但无疑会让数据变得“好看”很多。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家新风的出风口出来的风量,有多少是“有效的”呢?
在讲如何通过测试来分辨有效和无效风量之前,我们可以在网上用“新风出风口测试”来搜索图片,可以看到一些出风口测试的图片,有的仪器带有二氧化碳浓度指示(以下2图取自互联网):示例 1
示例2
特别说明:
以上两个图片,可能测试方法会有一些问题,并不代表实际出风口真实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做本文任何评判依据。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按照国标定义及测试“有效换气率”的标准流程(国标GB-_T 附录D《装置有效换气率测试方法》),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一种可以作为测试标识的“示踪气体”,它就是二氧化碳。
我们知道,在一段时间里面,室内外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相对稳定的(典型值400,并一般可能在350-450范围内波动)。
而一个合格的新风机,它出风口的二氧化碳浓度,应该非常接近室外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
而一般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高于室外,如果出风口混入了室内的空气,其二氧化碳浓度会明显的高于室外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大致测试我们的新风机出风口的气流,是否被混入了可观的室内空气,就是“无效风量”。
测试步骤:
**步,测试室外新风进风口处二氧化碳浓度P0(无法到达或者和排风口相距太近时,可用室外无人处替代测试),静置数分钟,取稳定平均值(下同),例如400PPM;
第二步,单向流新风,直接测试室内靠近新风机但非出风口处的二氧化碳浓度P1;
双向流新风,测试室内新风排风进口(回风口)二氧化碳浓度P1,例如600PPM;
对于有管道到不同房间,且各房间各出风口回风口二氧化碳浓度相差较大,需要各管道加权风量来平均比较准确,简单公式为:P1=(风口1风量*二氧化碳浓度+风口2风量*二氧化碳浓度+…+风口N风量*二氧化碳浓度)/(风口1风量+风口2风量+…+风口N风量)
第三步,测试室内新风出风口二氧化碳浓度P2(因为气体经过分压箱混合,二氧化碳浓度基本相同,所以只测一处即可),例如450PPM
有效的换气率的计算公式是:
(1-(P2-P0)/(P1-P0))*100%
比如上面的例子数据(仅仅是举例),有效换气率=(1-(450-400)/(600-400))*100%=75%
就是出风口“风量”里头,只有75%是真正的“新风量”。
再次强调:一个好的新风机,出风口气流的二氧化碳浓度,一定和室外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非常的接近。
国标对于新风的漏风率要求为:
内部、外部漏风率各不大于3%,
对于热交换器,漏风率不大于10%。
供参考,谢谢!
作者编辑于:
本来还做了一个”砖家打假“的系列,因为原”作者不同意使用文章内容和图片“,所有文章已经被要求下架修改。
有兴趣,特别是计划购买新风或者等待新风验收的网友,可以参考我下面的文章,可能会浪费你的一些时间,希望内容能让你有所值:
热交换并不是新鲜的东西,网上用“空气热交换器”你就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热交换器:
热交换的原理也很简单,冷热气流相互交换能量。其效率除了介质传热率,*重要的就是交换时间,直白的说,交换器个头越大,气流交换时间越长,效率就越高,所以你看上面的热交换器个头都特别大。
当热交换器和新风配套,特别是进入家庭后,受限于家庭安装空间,过大的体积显然不太现实,于是管道式新风的热交换器,变成了这样的样子:
一个效率高的家用交换器器,体积也不会小,有的整机长度会超过一米。毕竟要比较高的交换效率,只能牺牲体积了。
但这些年来,还真出了一种带热交换的壁挂新风,没有管道不说,而本来需要庞大体积的热交换器,也集成在了小小的壁挂机箱中。
关键厂家标出的热交换效率并不低,甚至有标出85%以上的神机。
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小小的壁挂新风的热交换,能做到和庞大的工业管道新风热交换器相当、甚至更高的热交换效率。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厂家,还要做大而复杂的管道新风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壁挂热交换新风,他们是如何“做”到那么“**”的指标呢?
话说,魔鬼往往在细节中,让我们看看两个厂家宣传广告(为不针对**,相关处做了涂黑处理,以下图片除*后一张外均来源于同一广告。图片来自互联网广告,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一,风量
这是一个在某东上卖得不错的牌子(从评价数500+可以看出),篮圈标注了“150风量”。
甚至还有“新风皇”的封号,同样标注了“150风量”
往下看,机器指标:
篮圈显示“新风”量为100立方米/小时,那么150风量是指什么呢?
当然另外50方就不是“新风量”,而是“旧风量”了。
按照国标的有效换气率计算公式和标准(大于90%),理论上计算它的有效换气率为1-50/(100+50)=66.7%,远未达到国标要求。
那么,这会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想象,50立方的室内空气,混入100立方从室外进来的气体,这50立方空气的热量,就100%的被“交换”回来了。
即使没有热交换器,这样的新风,“热交换效率”都有33.3%来垫底了。
二,宣称的热交换效率
那么,这个产品宣称的热交换效率如何呢?
三个关键词:石墨烯(目前***的换热材料)、交换效达70%、还有括号内的“*低档”。
*大风量为100方,*低档的新风量为30方。那么,在标称风量下,气流进行热交换时间为*小档是的30%。
标称风量下,真正的换热效率又会是多少呢,厂家并没有说。
(国标中规定,在标明热交换效率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明风量等等条件。)
三,参与热交换的空气比例
为了对抗雾霾,回风必须比进风小以保持室内微正压,差值的这部分空气并没有参与热交换,真实的“热交换效率”应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
四,气流短路现象造成热交换效率的变化
壁挂新风狭小的机体,无管道却搞出双向流,那么安装避免不了室内出风-回风口以及室外进风-排风口之间的距离过短,带来的气流短路:部分新风刚从室外进来可能就要被排出去,同样排出去的污浊气流有部分马上又被抽回到室内。
气流短路在指标上和混风是一样的效果,尽管降低了系统的有效换气率,但可以同等比例的提升“热交换效率”。
五,满足国标条件下的真实效率
国标要求其实真的不算高,所以甚至还有可以“合理利用”的指标:
热交换器漏风率小于10%(有效换气率大于90%);
新风机内部、外部漏风率小于3%、3%。
比如有效换气率为92%、内部外部漏风率各为2%,该产品是满足国标的,这个时候,真实的”热交换效率“,应该是测试值的88%。
.
很感慨上图中厂家的广告词: “想怎么装,就怎么装”,这大概就是壁挂热交换新风*吸引人的特点了。
当然,如果你只在乎“节能减排”的美好设想,而不在乎实际效果,怎么装都可以。
友情提示:
如果用户用二氧化碳测试仪,以上五个场景后面,系统真实的“有效换气率”都是可以简单的测试和计算出来的。
真实的“热交换效率”=测试值*有效换气率
六,使用场景
以下是另外一个岛国“知名**”的广告,告知了用户不同的使用场景: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一个据称能应对-30度低温环境的热交换新风机,-10度以下时,除了开启电加热,还有的办法就是内循环。
而我们*关心的雾霾净化,等室外PM2.5达到75的时候(对应空气质量指数100),我们正需要新风的时候,它却只能开启内循环,或者开启时间在15%以下,成功地将高大上的“热交换”新风机变成了室内净化器.
为了所谓的“热交换“,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儿?
神奇的壁挂热交换新风机,所有的广告做得都很美,但现实犹如一首歌: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以下内容编辑于====
别说壁挂式了,就是管道式的热交换效率,也不像厂家宣传的那么真实,以下是一个厂家的热交换效率测试,作假手段之粗糙,简直是不忍看。
我爱DIY:看某厂新风热交换效率测试,一场光怪陆离的”视角”闹剧
如果扣除隐蔽的混风带来的水分,真实的热交换效率一定在30%以下,却敢冒充70%多。
写在前面的申明:
本文分析所引用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优酷视频,原作者:万万法
优酷允许其用户使用其网页公开发布的视频图片,用作非商业目的。
原视频链接如下:
优酷视频
新风连载15——全热交换新风机真的没用?(东北地区实测)_新风系统_什么值得买
知乎也有相关文章及视频,因为作者一直不同意我使用其在知乎上文章内容和图片来作相关分析。知乎亦有相关规定,我表示尊重及严格遵守。
如果网友对知乎上内容感兴趣,请联系作者查阅:
@万法
正文:
本人作为一个退休的前攻城狮,凭借自己对新风知识的学习了解和干干净净的内心,试图在网上给网友普及一些相关知识。我认为新风本来就是净化空气的,从业者(包括我这种DIY,甚至无业的、民科什么的)内心首先应该是净化的。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和视频,讲的是一个某厂家的人员做了新风一个全热交换测试。
在全风量、10送6回的室内正压状态下,测试到的“热交换效率”为73.2%!这是一个在以上限定下,理论上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下面让我带你逐一分析:
首先,根据优酷视频得到的”测试数据”结果为:温度室外-1.9、室内20.5、出风口14.5度。
来看录像:
1、首先测试出风口温度,第40秒,测试刚刚开始,不经意间,看到温度计这个时候的温度为28.5度?
可是,室温不是20.5度吗?这个28.5度是怎么来的呢?
原因只能有2个:室温是28.5度(而非20.5度),或者测试人员肢体接触到了仪器的探头。
**种可能,不评价。室温28.5的确是有些高(),仅有可能出现在特定和不可常理的情况;
第二种可能,我也没有看到,测试人员一直很小心的避免着接触温度计探头。
2、从2分18秒测试完出风口,疑似(作者“完整的录像”里面没有交代)将温度计放置到一堆建材的袋子上,然后去看室外温度计的读数:-1.9度
3、到2分52秒,温度计从14.5度上升到16.1度,历时34秒钟,上升了1.5度。记住这一段温度上升速度应该快;
4、2分57到58秒,视频画面明显抖动后,温度上升到了22.2度,仅仅1秒钟,温度上升了6.1度!理论上这一段温度上升速度应该很慢,因为探头温度与室温已经很接近了。
怎么就快慢颠倒了呢?而难道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作用?
如果你再仔细地去对比前后图像帧,你可以发现,尽管看来很像同一个地方的同一个仪器,但仔细看,可能还是有区别的,同一个地方没错(注意袋子表面粉尘的印记是相同的),但仪器的状态,比如安放角度和探头的绑线扎带都可能有轻微的变化(也许是我眼花了哈)。
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温度计,有着不同的读数,却被当成同一个温度计,在同样的地点、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存在。
其实用两个温度计来测试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它们有不同的读数,却又被”装“成同一个温度计。
这是为什么呢?这段时间,难道真有外星人出现?
5、我不愿做很坏的推测,继续往下:
温度计结果到22度,这个时候,现场有人说了句,“室温22度”之类的话,但测试还是继续往下继续了.
因为,如果室温是22或者22.2度,那么,“测试的”全热交换效率就超会不过70%呀,可能没法交差吧,所以还是继续测吧!
6、然后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合适的测试数值20.5度!
咦!怎么跑到地上去了。
管他的,测试结果很满意了就好了!
欧耶!
总结:
1、开始测试出风口温度时,温度计显示(室温?)为28.5度;
2、一个14.5度的温度计探头,放入室温20.5度(姑且认为是这个温度),用了34秒钟,温度升到了16.1度;但下一秒钟,就发疯般的飙升到了22.2度(记住测试人员告诉我们,室温是20.5度)!
3、*后找到了温度计,显示20.5度,是在地上。
然后,测得了一个非常非常满意的结果,这是关键!
想要控制测试的结果,就这么简单!
想要什么数值,就有什么数字,就这么任性!
今天,你信了吗?
-本文完-
(说明:本段落编辑于2022年1月23日。
几经周折和努力,我竟然得到了当时这个测试的现场人员,和厂家相关人员的微信对话记录!
这是本次测试的辅助证据!不知道各位看官和厂家人员会作何感想?
以下截图,是来自于现场测试人员的微信记录,很完整的解释了以上的两种可能性:
**,测试人员一直在刻意不触碰温度计,这是测试基本要求。
第二,参见截图*下部,发消息的时候,室温是27度。所以我们认为,当时白天,室温是28.5是非常可信的。
第三,测试所采用用的室温20.5度,是刻意、刻意、刻意“找到”的一个温度比较低的地方。
-----本段落编辑结束----2022.01.23)
总结分析:
原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测试”,告诉用户一个“事实”:家用热交换新风的热交换效率可以达到所宣传的70%甚至更高。
但是,以上的分析,揭露了事实真相,“热交换效率”,只有50%左右。不忙,还有无处不在的混风,业界通用至少在30%以上,那么:
家用新风,真实的热交换效率,实际上只能达到30%左右。
混风案例请参考:
我爱DIY:新风避坑儿系列之-有意无意和无处不在的“混风”
写在前面的话:
在决定将新风“避坑儿”写成系列之前,首先要感谢那些在新风界坑蒙拐骗的人,是他让我知道了“民科”存在的价值。我一直把那种的人对我的攻击,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所以,既然有人给了我这么强的动力,我很乐意用笔去一层层地、剥开他们欺骗人的伪装。
希望我所写的,有一天能够帮上认真看过我文章的人。
正文:
今天以一个发布在B站的新风现场测试视频作为分析对象,本分析不针对**。看以下分析请忽略**信息(我先闭上我的眼睛跳过了**)。
本文分析的内容和图片均来自B站。
原作者:啥里吧唧的
原视频链接如下:
xxxx新风 250风量 郑州市永威城 3号楼1单元记录_哔哩哔哩_bilibili
请直接跳到第27-29秒,这是一段测试管道新风出风口PM2.5的结果画面,如下图所示。
请注意一个前提,这个仪器并不是视频拍过去的时候才放进去的,而是事先放置于管道的,因为测试稳定数值需要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
PM2.5的数值是3,也是正常的。
那么,不正常的是什么呢?
请注意图中仪器的第二行,是CO2浓度值,为593ppm。
我们知道,新风是从室外引入空气,经过过滤后排入室内,那么出风口的气流CO2浓度,应该是室外的非常接近。
一般来说城市室外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中心线在400ppm附近,上下大致在50ppm内分布。今天我们就以400ppm来分析:
如果出风口空气都是从室外引入,二氧化碳浓度应该在400ppm左右,那么这593ppm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有一部分空气,不是来自室外,而是因为混风”/"漏风等操作,将原本室内的空气又混了进来。
因为保证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1000ppm是新风设计的标准之一,那么合格的新风启用后,室内CO2浓度不应高于1000ppm。
我们假定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是1000ppm,那么混入室内空气的比例是:
(593-400)/(1000-400)=32.2%
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800ppm,那么混入室内空气的比例是:
(593-400)/(800-400)=48.3%
详细的测试方法及依据,请参考:我爱DIY:如何测试新风的有效风量(俗称“新风量”)?
那么,这次厂家测试,如果论风量,结果就是:
有32.2%以上的出风口风量是原本就在室内的,换句话说,有32.2%以上的风量是被“注水”的!
那么,这些风量的“缺斤少两”,除了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外,还有哪些“好处”呢?
当然是热交换效率可以“被测试”得更高!
这个很好理解,冬天从室外抽冷空气进来时,在某处提前混入更多室内原本温暖的空气,那么,出风口的气流温度就会上升更多,让可测到的“热交换效率”有更高的数字。
所以,如果以上的情况,如果进行热交换效率“测试”,则相应的“热交换效率”就会32.2%的“提升”!
这也许就是有厂家对有意无意的”混风“那么热衷的重要原因了,甚至还有很多类似的专利技术。
本期小结:
混风在严格的意义上,和漏风是同一概念,是将原本在室内的空气,再送到出风口来。
它的“作用”是:
通过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流重新组织,较大幅度”提升“新风系统风量”和“热交换效率”的测试结果。
-本视频更多分析,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主要讲述了热交换器提供动力的热机制以及选择合适传热流体的重要性。前言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热交换器,已经彻底改变和改进了许多食品加工方法。如果没有热交换器,奶制品几乎会立即变质,意大利面酱的保质期将缩短到只有几周,而这些只是热交换器如何改善食品生产加工质量的其中两个案例。热交换器用于执行包括巴氏杀菌、灭菌、超高温处理 (UTH) 等食品加工需求在内的各种功能,以减少或消除微生物,使食品无菌、保质期延长,并可被安全食用的功能。多项研究表明,热交换器还可以减少加工能源需求,并且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回收高达 50% 的废热。热交换器*常用于在灌装、干燥、浓缩或包装之前加热或冷却液态食品,同时,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几十种热交换器类型,都是根据客户需求而定制的产物。图一:HSR R 系列换热器可以在批次结束时反向运行,以收集剩余有价值的产品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一种设计用于在两种或多种流体(液体、蒸汽或气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装置。根据所使用的热交换器的类型,这种转移可以是气体到气体、液体到气体或液体到液体。如果传热发生在两种液体之间,则通过固体分离器进行,以防止液体混合。结构、材料和组件、传热机制和流动配置等设计特征,都会影响热交换器的功能和种类。目前,热调节装置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不同的行业,如废水管理、制冷、石油精炼和核电等。其中,利用流体到流体能量传递的热交换器,必须遵守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 (FDA) 和 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 关于所使用热流体类型的严格规定,以确保不存在环境污染或对消费者造成健康风险。在基本层面上,所有热交换器都是根据热力学的一般原理设计的,同时也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传导食品工业中热交换器使用的热过程,可以分为传导和对流这两种主要的传热机制。传导是不同温度的材料直接接触,而产生温度变化的一种热量运动。而温度则是构成特定材料的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较热的材料将表现出更多的分子动能,并显示出更高的温度。当较热的物体与较冷的物体相接触时,两种材料之间就会发生热能传递:较冷物体的分子将开始更快地移动,将变得更有活力;而较热的物体会随着失去能量而开始降温。这种热传递将在两种物体之间持续进行,直到达到热平衡。在热交换器中通过使用传热流体,可调节和平衡液体食品温度。低导热率的热调节流体,如水或油,传热能力较差,但我们可利用*近的技术,如在这些传热流体中加入导热纳米颗粒,就可加强它们的导热性,并可促进更有效地传热。这样做可以让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更快地加热到更高温度,并达到热平衡。 对流对流是热交换器用来调节材料温度的第二种传热方法。对流是指在流体(液体或气体)流动过程中发生的热传递现象。大多数流体在加热时会膨胀,密度降低并开始上升。当流体冷却时,它的密度会变大并开始下降。例如,当房间里的空气被加热时,它会上升到天花板,迫使更高密度的冷空气下沉。然后,冷空气被加热后而上升,并取代天花板附近温度更低、密度更高的空气。这个过程就产生了自然对流。我们也可以通过强制或辅助形式,让对流发生,比如在循环加热系统中,热水通过管道泵送,就是采用的这种对流方法。图二:通过传导和对流发生的热传递
传导和对流描述了所有热交换器的基本机制。在选择用于食品加工的热交换器时,考虑一些附加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需要考虑换热器正在进行哪种类型的加工工艺(巴氏杀菌、灭菌或脱水)、正在加工的食品或饮料的粘度如何,以及固体或液体中是否含有细小颗粒。当选择传热流体时,*好选择是被 FDA 或 NSF认定为“与食品接触安全”的传热流体。在 FDA 和 NSF 指南中,有许多液体可供选择。一些特定的液体被归类为“偶然与食物接触”安全液体,如盐水、甲酸钾(KF)、聚α-羟基苯基(PAO)和加氢精制白油。其中PAO和白油都是传热流体,通常被称为“热油”。同时,在选择流体时也需要重点考虑导热流体的应用要求和特定温度额定值。被归类为 H1 或 HT1的食品级液体,如果消费者意外接触到这些液体,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大多数食品级液体是无毒、无害和无味的,这意味着它们不需要特殊加工处理,也不会被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加拿大工作场所有害物质信息法(WHMIS)视为受控物质。图三: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调节的罐装饮料生产线
对于食品生产公司来说,使用 HT1 热交换器流体是一种可以确保食品安全的加工处理方式。假若包装线使用非 H1 传热流体来加热用于密封冷冻包装的粘合剂,一旦热交换器内发生泄漏,它很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被发现,并污染这条生产线上正在包装的所有食品。与更换数十万个受污染包装的成本相比,食品加工公司为“偶然接触食物”液体支付的任何溢价似乎都不算多。当应用的温度要求超过 600°F (316°C) 时,这些流体没有足够高的热稳定性来应对这些极端温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加工公司应使用芳香族流体、合成流体或者其他高温流体作为替代品。结论热交换器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让食品生产加工公司能够安全可靠地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食品,同时还使这些公司节省了资源、能源和资金。综上可见,我们在设计能够有效调节一种流体温度的热交换器时,重点是需要考虑用作调节器的热流体的类型的同时,也必须选择被**法规视为偶然接触食品的安全液体,如HT1食品级液体。因为这些食品级液体在驱动热传导和对流过程中,不仅能为热交换器提供动力,还能*大限度地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扩展阅读:Thermtest Asia:餐具的材料科学:铁锅、铝锅、不锈钢锅、陶瓷锅、铜锅如何选择一口适合烹饪的好锅?Thermtest Asia 赛莫特斯-导热仪|导热设备|热导仪|导热系数测试
文献参考:(n.d.). Retrieved from R. (n.d.). Understanding Heat Exchangers. Retrieved from heat transfer fluid in th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n.d.). Retrieved from K. (2016, September 26). The Latest in Heat Exchangers for Food Processing. Retrieved from (2018, September 10). Specifying Heat Transfer Fluid For Food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Retrieved from
省煤器是利用锅炉尾部烟气的热量来加热给水的一种热交换器?省煤器的作用主要为: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节省燃料?充当部分加热受热面或蒸发受热面?
如果锅炉的给水不经过省煤器(即不安装省煤器)而直接进入锅筒,由于锅筒内的水温接近饱和温度,而且压力越高,这个饱和温度的数值就越高?这势必导致离开锅炉的烟气温度仍很高?而有了省煤器后,给水先流经省煤器,利用给水和烟气的较大温差进行换热,使烟气充分冷却,降低了排烟温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用回热循环可提高电厂的热效率,现代大型锅炉的给水温度也较高,仅利用省煤器已不能充分降低排烟温度了,而需要布置空气预热器?
传统的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应用于汽车和商用空调行业,以下面这种单排平行流结构为主:单排平行流微通道
近年来,随着微通道换热器在工业制冷、食品冷链、医疗冷链等各个行业的应用,类型越来越丰富。
1,排数上,可以做双排或者多排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多排微通道换热器
2,折弯上,可以做L型折弯、C型折弯、O型折弯等L型折弯微通道换热器C型折弯微通道换热器O型折弯微通道换热器
3,安装上可以带钣金/塑料风罩,一体式,十分便捷带钣金风罩微通道换热器带塑料风罩微通道换热器
丰富的型号使得应用环境可以越加多样化。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