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浮头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能使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料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其能够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技术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生产中。目前,换热器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三种:间壁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和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另一端的管板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当两种介质的温差较大引起热膨胀时,管束和壳体之间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然而,现有的浮头式换热器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换热效率较低,换热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浮头式换热器,用来解决现有浮头式换热器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换热效率较低,换热效果一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浮头式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底部的支座,所述壳体的左端连接有封头、右端连接有浮头盖,所述封头与壳体连接的位置设有**法兰,所述封头与壳体通过**法兰密封连接,所述封头的顶部位置设有**进液口、底部位置设有**出液口,所述封头中间位置横向设有分程隔板,所述封头右端端面设有固定管板,所述固定管板与**法兰榫卯连接,所述固定管板与**法兰连接的位置设有密封圈,所述壳体与浮头盖连接的位置设有第二法兰,所述壳体与浮头盖通过第二法兰密封连接,所述浮头盖内部设有浮头,所述浮头左端纵向设有浮头管板,所述壳体顶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二进液口,所述壳体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出液口,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多根平行的换热管,所述壳体内部等距离纵向设有多块弓形折流板,所述换热管穿过弓形折流板,所述换热管内设有四根呈菱形分布的小管,所述换热管左端固定在固定管板上、且与封头相连通,所述换热管右端右端固定在浮头管板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法兰和第二法兰的设置使得该浮头式换热器拆卸方便,有利于检修,固定管板与**法兰卡合连接,使得固定管板的拆卸非常方便,简化了该浮头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密封圈的设计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的损失;第二出液口设置在壳体中间部位,可以保证壳体内的换热液体全部流出,加快换热的进程,进而提高换热效果;换热管内的四个呈菱形分布的小管,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弓形折流板的设计加强了换热流体的湍流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综上所述,该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简单,换热效果较好,换热效率较高。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与壳体连接的位置均设有补强圈,这样的结构设计,加强了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与壳体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进液口的内径尺寸为250mm,所述第二出液口的内径尺寸为250mm,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浮头式换热器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换热。
进一步限定,所述壳体的内径尺寸为壳体长度尺寸的八分之一,这样的结构设计,换热液体在壳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有利于热交换。
进一步限定,所述壳体的壁厚为10mm,所述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这样的结构设计,壳体的刚性强度适中,保温层的设计防止壳体内外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浮头式换热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固定管板与**法兰连接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换热管的横截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壳体1、支座2、封头3、浮头盖4、**法兰51、第二法兰52、**进液口61、**出液口62、分程隔板7、固定管板8、密封圈9、浮头10、浮头管板11、第二进液口121、第二出液口122、换热管13、小管14、折流板15、补强圈1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浮头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以及安装在壳体1底部的支座2,壳体1的左端连接有封头3、右端连接有浮头盖4,封头3与壳体1连接的位置设有**法兰51,封头3与壳体1通过**法兰51密封连接,封头3的顶部位置设有**进液口61、底部位置设有**出液口62,封头3中间位置横向设有分程隔板7,封头3右端端面设有固定管板8,固定管板8与**法兰51榫卯连接,固定管板8与**法兰51连接的位置设有密封圈9,壳体1与浮头盖4连接的位置设有第二法兰52,壳体1与浮头盖4通过第二法兰52密封连接,浮头盖4内部设有浮头10,浮头10左端纵向设有浮头管板11,壳体1顶部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二进液口121,壳体1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第二出液口122,壳体1内部横向设有多根平行的换热管13,壳体1内部等距离纵向设有多块弓形折流板15,换热管13穿过弓形折流板15,换热管13内设有四根呈菱形分布的小管14,换热管13左端固定在固定管板8上、且与封头3相连通,换热管13右端固定在浮头管板11上。
优选第二进液口121和第二出液口122与壳体1连接的位置均设有补强圈16,这样的结构设计,加强了第二进液口121和第二出液口122与壳体1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第二进液口121和第二出液口122与壳体1连接位置的设计。
优选第二进液口121的内径尺寸为250mm,第二出液口122的内径尺寸为250mm,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浮头式换热器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换热。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第二进液口121和第二出液口122的内径尺寸。
优选壳体1的内径尺寸为壳体1长度尺寸的八分之一,这样的结构设计,换热流体在壳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有利于热交换。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壳体1的内径尺寸和长度尺寸的比例关系。
优选壳体1的壁厚为10mm,壳体1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这样的结构设计,壳体1的刚性强度适中,保温层的设计防止壳体1内外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考虑壳体1的壁厚尺寸和考虑其他防止壳体1内外进行热交换的设计。
本实施例中,不同温度的换热流体分别从**进液口61和第二进液口121进入换热器,从**进液口61进入换热器内部的流体经过换热管13从**出液口62流出,流体在换热管13内部以及小管14内流动,从第二进液口121流入的流体从第二出液口122流出,如此在壳体1内实现换热功能。**法兰51和第二法兰52的设置使得该浮头式换热器拆卸方便,有利于检修,固定管板8与**法兰51卡合连接,使得固定管板8的拆卸非常方便,简化了该浮头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密封圈9的设计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的损失;第二出液口122设置在壳体1中间部位,可以保证壳体1内的换热液体全部流出,加快换热的进程,进而提高换热效果;换热管13内的四个呈菱形分布的小管14,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弓形折流板15的设计加强了换热流体的湍流效果,提高了换热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头式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