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所使用的热管理模型,我们需要了解了这这其中的数学模型机理。
我们从*简单的热流体系统开始,在**篇 基于模型设计柚子:热管理系统建模 01 基础一维水冷换热模型 ,介绍了基本的特征方程,三类模型元素(体积、热传递、流阻)。接着介绍了常见的 Pipe 模块 热管理系统建模 02 基础 Pipe 模型 - 知乎 (zhihu.com),帮助理解热流体管路模型。热管理系统建模 01 基础一维水冷换热模型 - 知乎 (zhihu.com) 热管理系统建模 02 基础 Pipe 模型 - 知乎 (zhihu.com) 热管理系统建模 03 换热器模型 - 知乎 (zhihu.com) 热管理系统建模 04 换热器 Chiller 参数标定 - 知乎 (zhihu.com)热管理系统建模基础 05 - 冷凝器/蒸发器 - 知乎 (zhihu.com)
现在开始来介绍换热器组件模型。如果把换热器拆开来看,其实就是换热计算以及两侧的流阻计算。
首先,我们从假设的*简单模型开始。
假设
?忽略换热介质的影响,从A出来的热量全部流入B。
?我们用换热速率来表征换热器特性,且换热速率变化只与流量变化有关
换热器模型可拆解如下:-> 中间的负责计算换热量;-> 左右两侧负责发生热交换后,各自管路流体的状态变化;
这个就是 Simscape 里换热器模块的 Simple Model 选项。
中间的 Specific Dissipation table 的单位是kW/K,所以按照这个表格来计算换热能力kW/K,再知道温差detK,就可以计算*后换热量W了。温差通过两侧相连的 H 端口获取;两侧流量分别通过M1/M2端口输入;还有一点点细节:剩下那个CP1/CP2是用来做什么的?
虽然是根据查表来计算换热率,但是也不能无限大,这个换热率上限就是下图的 C 'kJ/(K*s)’= (质量流量'kg/s’ * 定压比热容 cp 'kJ/(kg*K)’)。两侧分别计算出一个C,然后取小的那个,作为换热器的换热率上限。
也就是说数学抽象出来的换热表,使用时也必须满足物理约束。
如果下面的 ”Check if violating maximum specific dissipation“选择了Warning,那么如果查表出来的SD超出了*大的可能 SDmax,则会给一个警告信息。
这里查表的时候,其实用的流体流量也有一个下限值,也就是在对话框里定义的 Mass flow rate threshold for flow reversal。
从上节我们知道中间这个查表的换热率模块需要外界输入CP比热容和M流量,所以Heat Exchange -> Components 库就配套提供了相应的管路模块:Simple Heat Exchanger Interface (TL) 。它的参数对话框如下图,压力差值通过查表计算。帮助文档写的外插是nearest,但实际上还是线性插值,
它本质上就是个管路,有自己的体积以及平衡方程,根据流阻和换热量,计算管路流体状态以及出口状态。
它的【流阻模型】使用了基于质量流量的查表流阻模型。流阻模型在这里 基于模型设计柚子:热管理系统建模 01 基础一维水冷换热模型 有介绍,就不重复了。
不过使用它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配套使用的模块,它和普通Pipe不一样:它忽略从腔体到管壁H的热阻,且 H 端口的温度是入口温度(而不是像Chamber那样是内部平均温度T_I)。
E-NTU模型是一种经典模型,不过不重要,我们先不用管这个。
如果还记得的话,前面有提到过理论*大换热能力的那个C 'kJ/(K*s)’ :
那么,我们可以将实际换热器抽象为一个换热性能系数从0~1 ,来计算实际换热能力:
首先,我们姑且认为换热器特性和这两个量相关:NTU: 和两侧流量以及传热路径热阻相关的一个系数,后面在讨论它的具体计算。CR: 两侧流体的热容比 C_rate,其中两侧的C其实就是这个:C(kJ/K) = mdot_avg * cp_I
NTU模型不是MathWorks自创的概念,所以如果有别的途径或者自己研究分析能得到这个e(NTU,CR)表格,那么直接填进来也行
要么就选择换热结构,使用 Simscape 内置的e = f(NTU,CR) 计算模型。
Concentric flow,平行流动,同向和方向流动,它们的换热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如下图,左侧红色箭头表示是同向流动,可见刚进入换热器时温差是*大的因此换热率然后逐渐减少;右侧反向流动,刚流入的冷水遇到换完热的热水,整个换热通道的温差相对比较平均。Holman, J. P. Heat Transfer. 10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010
Shell-tube:管子内部流体1,流体2从管子外部流过。Holman, J. P. Heat Transfer. 10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010
Cross-flow:在一侧或者两侧都是空气的换热器用得比较多。如果是 cross-flow的话,还需要明确两侧的流体是mixed还是unmixed。Holman, J. P. Heat Transfer. 10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010
至此,我们了解了不同的换热结构有不同的 e = f(NTU,CR) 的计算公式。
那么剩下来,就是这个影响换热率的 NTU 和 CR 又是怎么得来的。
CR就是两侧流体的热容比,其中:C(kJ/K) = mdot_avg * cp_I 。所以需要两侧的管路模型根据自己的流量计算出来,然后传递给中间的换热单元,也就是下图的C1,C2。所以可以想象,肯定又会有跟它配套的管路模块提供这些量啦。
NTU
先不管这个方程怎么样,总之就是需要计算传热路径的热阻R。
在之前我们有看到这张图,简单的平板传热方程:
上方蓝色的部分就是热导率,按照我们电流的套路,它的倒数就是热阻。自然而然的,下图多层材料传热就可以看做是热阻串联:Holman, J. P. Heat Transfer. 10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010
那跟我们电路方程一样:
那,对于我们刚刚抽象出来的换热器模型来说:热量从高温流体A传到自己这一侧的壁面1,然后穿过壁面到达2,*后从2传导低温流体B,如下图。Holman, J. P. Heat Transfer. 10th e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010
然后,大概是参考了这本 Heat Transfer 的理论吧,考虑到换热器年长月久了会有水垢之类的 Fouling 影响传热,增加额外的热阻,所以又增加了 Fouling 相关的两相 (下图公式里的U就是上图的h):公式是从Simscape Help文档里截的,系数h用了U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 E-NTU Heat Transfer 模块里需要填 Fouling factor,它就是上图的F。*左侧的h1,*右侧的h2需要从管路计算出来。参看下图模块图标,也就是对应的输入HC1和HC2换热器的壁面热阻 Rw 需要手动计算
一样,刚刚提到中间的 Heat Transfer 换热模块需要一个管路的换热系数HC,也就是下面标黄的部分。Simscape也提供了一个对应的管路模型 Heat Exchanger Interface 模块提供它。
接下来要介绍的 Heat Exchanger Interface 的换热系数模型以及流阻模型,基本上包括了 Simscape 里的所有参数化类型,以后在别的Thermal Liquid 模块看到类似的选项,也就一个意思。
那么来看下这个 Heat Exchanger Interface 的换热系数模型。可以直接**这个换热系数或者使用理论公式计算(理论公式里需要计算努塞尔数Nu)
努塞尔数的计算又有多种方法,如下图右侧所列的3种选项,理论公式或者经验公式查表。理论公式里的f是f_darcyfriction,后面计算流阻也会用到。
这个Heat Exchanger Interface 模块里的流阻模型比较完整。Simscape Thermal Fludis所有的流阻模型参数化方式都在这里了。
如果还记得的话,之前介绍简单pipe模块的时候,有这张图:
总结下,Simscape 里提供的这四个流阻模型选项其实也就是下面这个意思(左右两列分别是层流和紊流):**种就是直接给出这个摩擦系数,对于快速标定来说挺合适的;第二种就是之前的管路模型;第三种把fcarcyfriction的计算公式替换成了查表;而第四种其实就是**种,只是把这个系数从常数替换为查表。
以上就是在 Heat Exchang 库里提供的 TL-TL 换热器模型,所提供的 Simple Model 版本和 E-NTU 版本模型。下图为simple Model版本
System Level版本简单说,就是根据填入的一个已知工况点,来反算方程里的系数。所以,流阻方程和换热方程都需要做一定的简化,以便能进行反算。
下面是流阻方程,比较好理解,通过一个工况点就能反算出这里的系数K。
换热速率Q方程,总之都是等于温差*换热效率。
在之前的E-NTU模型里,换热效率有个“复杂的”换热量计算过程,*后需要计算努塞尔数。这里只是列出来,不重要
在 System Level版本里,把这个换热效率进行了简化:
然后通过填入的一个已知工况点,来反算方程里面的系数GTL。a,b,c系数都是需要给出的(或者标定)
Fundamental Component 模块基本上就是这样。 Gas 由于不产生相变,它的系统模型以及参数化方法和刚刚介绍的Thermal Liquid一样。
换热器的这些模块不外乎也就是这些【体积(平衡方程)、换热、流阻】模型的组合。
在整车热管理系统里常见的Radiator,就可以简单视为热流体TL-气体G换热。
其它没有圈出来的部分,其实也类似,只是由于会发生相变,平衡方程会有一点点差异。从代码实现上,也会有不同的操作。
下一篇介绍下换热器参数标定:
热管理系统建模 04 换热器 Chiller 参数标定 - 知乎 (zhihu.com)
*后再介绍下会发生相变的换热器模型。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