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7 (22)申请日 2020.03.09 (73)专利权人 常州新海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 魏村 (72)发明人 杨丹耿昌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代理人 丁燕华 (51)Int.Cl. F28D 1/047(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包括换热器箱体, 设置在换热器箱体两侧的** 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 **集水盒的外侧设置一 个进水管管口、 凸包, **集水盒的内侧设置若 干个通孔一, 每个通孔一对应**集水盒外侧凸 包和进水管连接口, 第二集水盒的外侧设置一个 出水管连接口、 凸包; 第二集水盒的内侧设置若 干个通孔二, 每个通孔二对应第二集水盒外侧凸 包和出水管连接口, 通孔一、 通孔二分别与换热 器箱体内的螺旋式换热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 了热交换器由于体积过大, 成本过高的不足。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 CN U 2020.10.09 CN U 1.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箱体, 设置在换热器箱体两侧的第 一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 所述**集水盒的外侧设置一个进水管连接口、 若干个凸包, 进水管连接口用于连接 进水管; 所述**集水盒的内侧设置若干个通孔一, 每个通孔一分别对应**集水盒外侧 凸包和进水管连接口, 所述凸包用于将对应的两个内侧通孔一相通, 形成通路; 所述第二集水盒的外侧设置一个出水管连接口、 凸包, 出水管连接口用于连接出水管, 所述第二集水盒的内侧设置若干个通孔二, 每个通孔二分别对应第二集水盒外侧凸包和出 水管连接口, 所述凸包用于将对应的两个内侧通孔二相通, 形成通路; 所述通孔一、 通孔二分别与换热器箱体内的螺旋式换热管连接; 所述通孔一、 通孔二、 螺旋式换热管之间都是相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盒和第二 集水盒与换热器箱体两侧之间存在间隙, 与箱体不直接接触, 螺旋式换热管从换热器箱体 两侧延伸出, **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内侧的通孔一和通孔二与对应的螺旋式换热管相 连, 与换热器箱体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包在**集水盒 和第二集水盒上呈水平状或者倾斜状排布, 每个凸包两头分别与集水盒内侧对应的通孔相 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式换热管为一 体结构, 外表面和内表面成麻花状螺旋纹路, 内部为换热管通道。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U 2 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市场上的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都是圆柱状换热管或椭圆管换 热管上分布很多翅片 (吸热片) , 均分分布在换热管上, 来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但是此类热交 换管的构造非常复杂, 成本相对较高, 而且由于翅片的关系, 每个热交换管所占的空间位置 非常大, 为了增加换热面积从而达到换热能效要求的目的, 往往需要增加吸热片, 从而需要 加大换热器箱体的体积, 因此, 对于一些需要小尺寸热交换器的产品来讲, 也是不适用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解决了热交换器 由于体积过大, 成本过高的不足。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包括换热器箱体, 设置在换热器箱体两侧的**集水盒 和第二集水盒; 0006 所述**集水盒的外侧设置一个进水管连接口、 若干个凸包, 进水管连接口用于 连接进水管, 所述**集水盒的内侧设置若干个通孔一, 每个通孔一分别对应**集水盒 外侧凸包和进水管连接口, 凸包用于将对应的两个内侧通孔一相通, 形成通路; 0007 所述第二集水盒的外侧设置一个出水管连接口、 凸包, 出水管连接口用于连接出 水管, 所述第二集水盒的内侧设置若干个通孔二, 每个通孔二分别对应第二集水盒外侧凸 包内和出水管连接口, 凸包用于将对应的两个内侧二通孔相通, 形成通路; 0008 所述通孔一、 通孔二分别与换热器箱体内的螺旋式换热管连接。 所述通孔一、 通孔 二、 螺旋式换热管之间都是相通的。 0009 优选地, **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与换热器箱体两侧之间存在间隙, 与箱体不直 接接触, 螺旋式换热管从换热器箱体两侧延伸出。 **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内侧的通孔一 和通孔二与对应的螺旋式换热管相连, 与换热器箱体连接在一起。 0010 优选地, 上述凸包在**集水盒和第二集水盒上呈水平状或者倾斜状排布, 每个 凸包两头分别与集水盒内侧对应的通孔相通。 0011 优选地, 上述螺旋式换热管为一体结构, 外表面和内表面成麻花状螺旋纹路, 内部 为换热管通道。 0012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3 1、 换热管设计成麻花状的螺旋结构, 有效增加了换热管的换热面积, 从而缩小了 单个热交换管的体积, 缩小了整个热交换器的体积。 0014 2、 换热管设计抛弃了原有换热管中设有紊流装置的设计, 兼具紊流的作用, 使得 热传递更加均匀, 提高了换热效率。 说明书 1/3 页 3 CN U 3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热交换器内部换热管路示意图; 0017 图3是**集水盒的正视图; 0018 图4是图3的后视图; 0019 图5是图3的右视图; 0020 图6是第二集水盒的正视图; 0021 图7是图6的后视图; 0022 图8是图6的右视图; 0023 图9是螺旋状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0是图9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6 如图-图8所示, 一种螺旋管式热交换器, 包括换热器箱体1, 设置在换热器箱体1两 侧的**集水盒2和第二集水盒3; 0027 所述**集水盒2的外侧设置一个进水管连接口2-1、 若干个凸包7, 进水管连接口 2-1用于连接进水管4, 所述**集水盒2的内侧设置若干个通孔一2-2, 每个通孔一2-2分 别对应**集水盒2外侧凸包7和进水管连接口2-1, 凸包7用于将对应的两个集水盒内侧通 孔一2-2相通, 形成通路; 0028 所述第二集水盒3的外侧设置一个出水管连接口3-1、 若干个凸包7, 出水管管口3- 1用于连接出水管5, 所述第二集水盒3的内侧设置若干个通孔二3-2, 每个通孔二3-2分别 对应第二集水盒3外侧凸包7和出水管连接口3-1, 凸包7用于将对应的两个集水盒内侧通孔 二3-2相通, 形成通路; 0029 所述通孔一2-2、 通孔二3-2分别与换热器箱体1之间通过螺旋式换热管6连接, 所 述通孔一2-2、 通孔二3-2以及螺旋式换热管6之间都是相通的。 0030 优选地, 上述**集水盒2和第二集水盒3与换热器箱体1两侧之间存在间隙, 与箱 体不直接接触, 螺旋式换热管6从换热器箱体1两侧延伸出。 **集水盒2和第二集水盒3内 侧的通孔一2-2和通孔二3-2与对应的螺旋式换热管6相连, 与换热器箱体1连接在一起。 0031 优选地, 上述凸包7在**集水盒2和第二集水盒3上呈水平状或者倾斜状排布, 两 个凸包7两头分别与集水盒内侧对应的通孔相通。 0032 优选地, 如图9-图10所示, 上述螺旋式换热管为一体结构, 外表面和内表面成麻花 状螺旋纹路, 内部为换热管通道。 0033 待热交换的水从进水管4到达**集水盒2上的进水管连接口2-1, 进水管连接口 2-1经过**集水盒2内侧相对应的通孔一2-2、 螺旋式换热管6流至第二集水盒3内侧相对 应的通孔二3-2, 然后达到其第二集水盒3外侧相对应的凸包7一端, 水流在凸包7改变行进 方向, 折向掉头通过同一个凸包7的另一端对应的通孔二3-2流出, 经过螺旋式换热管6向第 一集水盒2方向流动, 如此循环反复, *后通过第二集水盒3上的出水管连接口3-1, 从出水 说明书 2/3 页 4 CN U 4 管5流出。 00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 这些改 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明书 3/3 页 5 CN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5 页 6 CN U 6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5 页 7 CN U 7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3/5 页 8 CN U 8 图7 图8 说明书附图 4/5 页 9 CN U 9 图9 图10 说明书附图 5/5 页 10 CN U 10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