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属于管板换热器技术领域。背景技术:2.管板换热器是使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典型换热设备。通过这种设备,可使一种流体降温另一种流体升温,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该设备在化工、石油、制药、能源等工业部门应用相当广泛,是化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之一。管板换热器的换热管内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管程,换热管外组成的流体通道称为壳程。3.管板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端部安装在管板上,换热管与管板之间需要密封连接。现有的管板换热器的换热管与管板之间是通过螺塞与密封圈实现密封的,螺塞与管板之间相连,换热管的端部伸入到螺塞内,换热管与管板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通常会设置若干个,每相邻的密封圈之间设置垫圈,螺塞压紧密封圈,从而实现了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密封。但是由于密封圈和螺塞受热会发生膨胀,因此目前在螺塞与密封圈之间预留间隙,以消除密封圈和螺塞受热膨胀的影响,但是由于预留间隙的存在,会出现密封圈倾斜的情况,密封圈倾斜后会导致管板和换热管之间出现间隙,管程和壳程内的流体介质会受到污染。此外,现有的管板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即使管板与换热管之间发生泄漏,工作人员也难以发现。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管程与壳程内的流体相互污染,而且方便对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密封进行检测的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板、内管板以及换热管,内管板设置在外管板和换热管之间,内管板上设置有内安装孔,外管板上设置有与内安装孔相对应的外安装孔,换热管的端部穿过内安装孔后伸入到外安装孔内,内管板与换热管之间设置有内密封组件,外管板与换热管之间设置有外密封组件,内管板与外管板间隔设置,并在内管板和外管板之间形成滴液腔。6.优选的,所述的内密封组件包括设置在换热管与内安装孔之间的内o型密封圈;所述的外密封组件包括设置在换热管与外安装孔之间的外o型密封圈。7.优选的,所述的内密封组件还包括内垫圈,内o型密封圈沿换热管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相邻的两内o型密封圈之间均设置有内垫圈;8.所述的外密封组件还包括外垫圈,外o型密封圈沿换热管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相邻的两外o型密封圈之间均设置有外垫圈。内o型密封圈沿换热管并排设置有若干个,从而在内管板与换热管之间形成多层密封,每相邻的两内o型密封圈之间均设置有内垫圈,使各内o型密封圈形成独立的密封,保证对内管板与换热管之间的密封效果好。外o型密封圈沿换热管并排设置有若干个,从而在外管板与换热管之间形成多层密封,每相邻的两外o型密封圈之间均设置有外垫圈,使各外o型密封圈形成独立的密封,保证对外管板与换热管之间的密封效果好,还能够保证内o型密封圈和外o型密封圈与换热管同轴,避免内o型密封圈和外o型密封圈倾斜而发生泄漏。9.优选的,还包括隔离环,隔离环套设在换热管外,隔离环设置在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之间,隔离环的一端伸至内安装孔内,另一端伸至外安装孔内,隔离环上设置有滴液孔,滴液孔将隔离环内腔与滴液腔连通。隔离环能够对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起到隔离的效果,使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相互独立,滴液孔能够保证泄漏后的流体进入到滴液腔内,方便对漏液进行检测。10.优选的,还包括螺塞,螺塞上设置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道,螺塞设置在外管板远离内管板的一侧,螺塞与外安装孔螺纹连接,换热管的端部伸入到螺塞的流道内,螺塞上设置有弹性缓冲部,弹性缓冲部压紧外密封组件。螺塞压紧外密封组件,并通过外密封组件压紧内密封组件,保证外密封组件和内密封组件的密封效果好,弹性缓冲部能够在外密封组件和内密封组件受热膨胀时起到缓冲效果,且能够使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始终维持一定的预紧力。11.优选的,所述的弹性缓冲部为设置在螺塞上的波纹管,波纹管的外径小于螺塞的外径。弹性缓冲部为波纹管,既能够提供一定的预紧力,又允许发生形变。12.优选的,所述的流道靠近换热管一端的内径大于另一端的内径,并在流道靠近换热管的一端形成连接腔,换热管的端部伸入到连接腔内。13.优选的,还包括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设置在外管板与内管板之间,并将滴液腔的外沿封闭,内管板上设置有与滴液腔相连通的检测孔。橡胶密封圈能够对外管板和内管板之间密封,检测孔与滴液腔相连通,使滴漏的流体都汇集到检测孔处,保证检测更加准确,且能够避免外部液体带来的干扰。14.优选的,所述的外管板的两个端面上均模压有pfa层。15.优选的,环绕外管板的端面上设置有燕尾槽,pfa层上设置有燕尾台,燕尾台设置在燕尾槽内。燕尾台嵌入到燕尾槽内,保证pfa层与外管板之间结合更加牢固。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7.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的换热管与外管板之间设置有外密封组件,换热管与内管板之间设置有内密封组件,形成了双层密封,避免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的管程与壳程内的液体相互污染,且如果内密封组件或外密封组件发生泄漏,泄漏处的流体会进入到内管板与外管板之间的滴液腔内,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内密封组件或外密封组件是否泄漏,从而能够对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及时的维修,使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实用更加。附图说明18.图1为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19.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20.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21.图4为螺塞的主视剖视示意图。22.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23.图中:1、外管板101、安装部102、密封部2、pfa层201、燕尾台3、换热管4、内管板401、检测孔402、内安装孔5、滴液腔6、橡胶密封圈7、螺塞701、波纹管702、连接腔703、连接部8、外o型密封圈9、外垫圈10、隔离环1001、滴液孔11、内o型密封圈12、内垫圈。具体实施方式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25.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26.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包括外管板1、内管板4以及换热管3,内管板4设置在外管板1和换热管3之间,内管板4上设置有内安装孔402,外管板1上设置有与内安装孔402相对应的外安装孔,换热管3的端部穿过内安装孔402后伸入到外安装孔内,内管板4与换热管3之间设置有内密封组件,外管板1与换热管3之间设置有外密封组件,内管板4与外管板1间隔设置,并在内管板4和外管板1之间形成滴液腔5。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的换热管3与外管板1之间设置有外密封组件,换热管3与内管板4之间设置有内密封组件,形成了双层密封,避免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的管程与壳程内的液体相互污染,且如果内密封组件或外密封组件发生泄漏,泄漏处的流体会进入到内管板4与外管板1之间的滴液腔5内,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内密封组件或外密封组件是否泄漏,从而能够对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及时的维修,使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实用更加。27.具体的:如图1~2所示:内管板4和外管板1均为圆盘,内管板4和外管板1设置在碳化硅换热器的端盖与壳程筒体之间,内管板4设置在外管板1与壳程筒体之间。内管板4和外管板1均为不锈钢材质或碳钢材质,且外管板1的两端面以及外安装孔内壁均模压有pfa层2。28.在本实施例中,外管板1的两个端面上均设置有燕尾槽,燕尾槽为与外管板1同轴设置的环形,且外管板1的每个端面上均同心设置有两个燕尾槽。pfa层2靠近外管板1的一侧设置有与燕尾槽相配合的燕尾台201,燕尾台201设置在pfa层2的边缘,pfa层2的燕尾台201嵌入对应的燕尾槽内,保证pfa层2与外管板1之间结合更加牢固。29.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还包括橡胶密封圈6,橡胶密封圈6设置在内管板4和外管板1之间,且橡胶密封圈6设置在内管板4的外沿,换热管3的端部位于橡胶密封圈6内,使内管板4和外管板1间隔设置,并在内管板4和外管板1之间形成滴液腔5。换热管3为碳化硅换热管。30.在内管板4上设置有检测孔401,检测孔401沿内管板4的径向设置,内管板4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检测孔401,底部的检测孔401的外端设置在内管板4的底部,顶部的检测孔401的外端设置在内管板4的顶部,各检测孔401的内端均向靠近滴液腔5的方向弯折,并与滴液腔5的对应侧连通。31.如图3~5所示:本碳化硅换热器管板的密封结构还包括螺塞7以及隔离环10,隔离环10套设在换热管3外,隔离环10设置在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之间,隔离环10的一端伸入到内安装孔402内,另一端伸入到外安装孔内,使内密封组件位于内安装孔402内,外密封组件位于外安装孔内。螺塞7设置在外管板1远离内管板4的一侧,螺塞7上设置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道,螺塞7的端部伸入到外安装孔内,并与外安装孔螺纹连接,螺塞7的端部设置有弹性缓冲部,弹性缓冲部压紧外密封组件,外密封组件通过隔离环10压紧内密封组件,保证内密封组件和外密封组件的密封效果好。32.隔离环10的中部设置有径向的滴液孔1001,滴液孔1001与滴液腔5正对设置,并将隔离环10内腔与滴液腔5连通,从而使内密封组件或外密封组件泄漏的液体进入到滴液腔5内。滴液孔1001环绕隔离环10间隔设置有若干个。33.内密封组件包括内o型密封圈11以及内垫圈12,内o型密封圈11和内垫圈12均设置在内安装孔402内,内安装孔402为阶梯孔,且内安装孔402靠近外管板1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直径,内o型密封圈11和内垫圈12均套设在换热管3外,内垫圈12设置在内o型密封圈11与内安装孔402的肩部之间。隔离环10靠近内o型密封圈11的一端压紧内o型密封圈11。34.内o型密封圈11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相邻的两内o型密封圈11之间均设置有内垫圈12。在本实施例中,内o型密封圈11并排且间隔设置有两个。35.外密封组件包括外o型密封圈8以及外垫圈9,外安装孔靠近内管板4的一侧的直径小于另一端的直径,并在外安装孔靠近内管板4的一端形成密封部102,在外安装孔的另一端形成安装部101。外o型密封圈8和外垫圈9均设置在密封部102内,外o型密封圈8和外垫圈9之间均套设在换热管3外,外垫圈9设置在外o型密封圈8与隔离环10之间,螺塞7与安装部101相连,螺塞7的弹性缓冲部压紧外o型密封圈8,进而通过隔离环10压紧内o型密封圈11。36.外o型密封圈8并排设置有若干个,每相邻的两外o型密封圈8之间均设置有外垫圈9。 在本实施例中,外o型密封圈8并排且间隔设置有两个。37.螺塞7为聚四氟材质,螺塞7的外壁设置有螺纹,形成连接部703,弹性缓冲部为设置在螺塞7端部的波纹管701,波纹管701的直径小于连接部703的直径。环绕安装部101内壁设置有螺纹,螺塞7的波纹管701穿过安装部101后伸入到密封部102内,并压紧外o型密封圈8,螺塞7的连接部703与安装部101螺纹连接。38.螺塞7内设置有供液体通过的流道,流道靠近内管板4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并在流道靠近内管板4的一端形成连接腔702,换热管3的端部伸入到连接腔702内。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