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钎焊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钎焊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经过钎焊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并用框架夹紧组装而成。冷、热流体分别在波纹板两侧的流道中流过,经板片进行换热,但在流道中流动时,处于流道四周及角落的流体流动速率缓慢,导致换热的效果不理想,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钎焊板式换热器,该钎焊板式换热器中的换热片中设置的隔板呈现出呈现出一种错位的排布方式,相错位设置的隔板形成流道,热源和冷源在流道中流动,减少了该换热器中热源和冷源在交换热量的过程中的不均匀性,消除了流动中的滞留,同时,增加了换热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包括**端板、第二端板和换热组件;
所述换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片,多个所述**换热片的四个角部上分别设置有**角孔,所述**角孔形成介质换热通道;
所述换热片中设置有多个隔板,相邻的所述隔板分别与所述换热片的两侧相错位连接;
所述**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介质换热通道相连通的接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介质换热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入口、热源出口、冷源入口和冷源出口;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角孔,两个所述第二角孔与所述热媒通道相连通;
所述热媒通道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热媒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第二热媒通道;
所述**热媒通道与所述第二热媒通道相连通,所述热源入口与所述**热媒通道相连接,所述热源出口与所述第二热媒通道相连接;
所述冷媒通道包括**冷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连通,所述冷源入口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接,所述冷源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介质换热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入口和冷源出口;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出口和冷源入口;
所述热媒通道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介质换热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入口、**热源出口和冷源入口;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第二热源入口、第二热源出口和冷源出口;
所述**热源入口、所述**热源出口、所述第二热源入口和所述第二热源出口分别与所述热媒通道相连通;
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分别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热媒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第二热媒通道;
所述**热媒通道分别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热媒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热源入口和所述第二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换热片;
所述第二换热片设置于多个所述**换热片之间,所述第二换热片上设置有一个第三角孔;
所述第三角孔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过滤装置;
所述过滤装置分别与所述热媒通道和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管道和设置于所述过滤管道内的过滤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水质检测仪;
所述水质检测仪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热媒通道和所述冷媒通道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过滤物包括沿热源和冷源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网片、PP棉和椰壳活性炭。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钎焊板式换热器,包括**端板、第二端板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设置于**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片,多个**换热片的四个角部上分别设置有**角孔,**角孔形成介质换热通道,换热片中设置有多个隔板,相邻的隔板分别与换热片的两侧相错位连接,**端板和第二端板上分别设置有与介质换热通道相连通的接口,相邻的隔板呈现出一种错位的排布方式,相错位设置的隔板形成流道,热源和冷源在流道中流动,减少了该换热器中热源和冷源在交换热量的过程中的不均匀性,消除了流动中的滞留,同时,增加了换热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散热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1-**端板;2-第二端板;3-**换热片;4-热媒通道;5-冷媒通道;6-第二换热片;21-第二角孔;31-**角孔;32-隔板;41-**热媒通道;42-第二热媒通道;51-**冷媒通道;52-第二冷媒通道;61-第三角孔;71-热源入口;72-热源出口;73-**热源入口;74-**热源出口;75-第二热源入口;76-第二热源出口;81-冷源入口;82-冷源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散热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钎焊板式换热器,包括**端板1、第二端板2和换热组件;
所述换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片3,多个所述**换热片的四个角部上分别设置有**角孔31,所述**角孔形成介质换热通道;
所述换热片中设置有多个隔板32,相邻的所述隔板分别与所述换热片的两侧相错位连接;
所述**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介质换热通道相连通的接口。
在该实施例中,相邻的隔板呈现出一种错位的排布方式,相错位设置的隔板形成流道,热源和冷源在流道中流动,减少了该换热器中热源和冷源在交换热量的过程中的不均匀性,消除了流动中的滞留,同时,增加了换热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优选的,所述介质换热通道包括热媒通道4和冷媒通道5;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入口、热源出口、冷源入口和冷源出口;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角孔21,两个所述第二角孔与所述热媒通道相连通;
所述热媒通道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媒通道包括**热媒通道41和第二热媒通道42;
所述**热媒通道与所述第二热媒通道相连通,所述热源入口与所述**热媒通道相连接,所述热源出口与所述第二热媒通道相连接;
所述冷媒通道包括**冷媒通道51和第二冷媒通道52;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连通,所述冷源入口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接,所述冷源出口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热源入口、热源出口、冷源入口和冷源出口设置在**端板上,热源和冷源分别从同一侧进入至相对应的**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当热源和冷源流至**热媒通道和第二热媒通道的交界处时,完成**次热量交换,继而热源和冷源流入第二热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直至流出热源出口和冷源出口,完成第二次热量交换,两次热量交换使热源和冷源之间交换热量的时间延长,将热量交换的效率*大化,热源入口、冷源入口、热源出口和冷源出口设置在同一个端板上,结构紧凑,方便使用。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优选的,还包括过滤装置;
所述过滤装置分别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入口相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管道和设置于所述过滤管道内的过滤物。
进一步的,还包括水质检测仪;
所述水质检测仪设置于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热媒通道和所述冷媒通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物包括沿热源和冷源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网片、PP棉和椰壳活性炭。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冷源入口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管道为透明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管道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入口为可拆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过滤网片以及填充在过滤网片之间的过滤物的多重过滤,能有效的将流入钎焊板式换热器的采暖水和自来水中的杂质过滤,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不仅能防止换热板间通道的堵塞,延长钎焊板式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还能使得过滤后的自来水更加干净,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过滤网片拦截管道生锈产生的杂质、泥沙等,PP棉过滤热源和冷源中直径大于5微米的胶体杂质、铁锈、细菌病毒、有机污染矿物质杂物等,清洗方便,椰壳活性炭是一种颗粒不规则的破碎炭,强度高,饱和后可多次再生,高吸附能力、低阻力、不影响出水量和净化效率,当过滤物所过滤出的杂质达到一定程度时,水质检测仪检测出来提醒用户及时清理并更换过滤物,防止因过滤管道堵塞影响换热效率,过滤管道采用透明材质,可随时查看过滤后的水质的状态,给用户一个是否清理过滤管道的信号,过滤管道与热源入口和冷源入口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方便进行更换和检查维修。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物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过滤网片、PP棉和椰壳活性炭,还可为亚硫酸钙、麦饭石、KDF55、颗粒状除氯球、弱碱性能量球、托玛琳活化球、矿物质硅磷晶等。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散热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与实施例一中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介质换热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入口71和冷源出口82;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出口72和冷源入口81;
所述热媒通道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热源入口和冷源入口设置在**端板上,热源出口和冷源出口设置在第二端板上,使热源和冷源在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中进行一次热量交换,将热源出入口和冷源出入口设置在该换热器的两侧,方便用户将该换热器与其他设备相连接,在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将交换热量的效率*大化。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的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散热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与实施例一中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介质换热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
所述**端板上设置有**热源入口73、**热源出口74和冷源入口81;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第二热源入口75、第二热源出口76和冷源出口82;
所述**热源入口、所述**热源出口、所述第二热源入口和所述第二热源出口分别与所述热媒通道相连通;
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分别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媒通道包括**热媒通道和第二热媒通道;
所述**热媒通道分别与所述**热源入口和所述**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第二热媒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热源入口和所述第二热源出口相连通;
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冷源入口和所述冷源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换热片6;
所述第二换热片设置于多个所述**换热片之间,所述第二换热片上设置有一个第三角孔61;
所述第三角孔与所述冷媒通道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换热片中设置一个第二换热片,实现双回路热交换,在第二换热片上设置有一个第三角孔,第三角孔只与冷媒通道相连通,第二换热片的设置将原来连续的热媒通道分隔为**热媒通道和第二热媒通道,**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构成**热交换回路,第二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构成第二热交换回路,由此实现双回路热交换,**热交换回路和第二热交换回路互为替补,当某一交换回路发生故障时,能继续进行热量交换,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与单回路热交换的换热器相比增加一个第二换热片,加工制造简单,组装方便,结构紧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钎焊板式换热器,可以由上述的各种实施例组合而成,同样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钎焊板式换热器,包括**端板、第二端板和换热组件,换热组件设置于**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换热片,多个**换热片的四个角部上分别设置有**角孔,**角孔形成介质换热通道,换热片中设置有多个隔板,相邻的隔板分别与换热片的两侧相错位连接,**端板和第二端板上分别设置有与介质换热通道相连通的接口,相邻的隔板呈现出一种错位的排布方式,相错位设置的隔板形成流道,热源和冷源在流道中流动,减少了该换热器中热源和冷源在交换热量的过程中的不均匀性,消除了流动中的滞留,同时,增加了换热的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
*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