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交换器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汽车热交换器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汽车热交换器市场主要以日本电装(Denso)、德国马勒(MAHLE)、法国法雷奥(Valeo)、韩国翰昂(Hanon)、德国贝洱(Behr)、日本康奈克(CalsonicKansei)、美国德尔福(Delphi)等自有**公司为主,其产品主要以散热器和乘用车空调为主,占据汽车热交换器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电装、翰昂、马勒、法雷奥四大巨头在 2021年**汽车热交换器市场份额超过70%。
**汽车热交换器行业**市场占比结构图资料来源:普华有策
2、中国汽车热交换器行业发展及竞争情况
中国换热器行业起步较晚,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国产**台管壳式换热器、**台板式换热器、**台螺旋板式换热器才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出现了自主开发传热技术的新趋势,大量的强化传热元件被推向市场,国内传热技术高潮时期的代表产品有折流杆换热器、新结构高效换热器、高效重沸器、高效冷凝器、双壳程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表面蒸发式空冷器等一批优良的高效换热器。21 世纪后,大量强化传热技术得以应用,换热器行业在技术水平上迎来大的飞跃;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发展、人均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将进一步带动换热器等汽车零部件的售后市场规模增速。
我国汽车热交换器行业总体的竞争态势表现为与大型汽车集团下属的热交换器生产企业与专业性热交换器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隶属于汽车集团的热交换器企业在整车市场的销售渠道中具备天然的竞争优势,能够从集团内部获取稳定的订单;专业交换器生产企业,依靠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技术实力、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分别在前端整车市场和后端的售后维修市场竞争中均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未来汽车热交换器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向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
热交换器作为汽车散热系统的核心组件,与车型的迭代速度匹配。汽车后市场的产品具有更新换代速度快、批量小、个性化定制等特点,这与汽车前市场的大批量生产相比,汽车后市场生产组织相对复杂、质量控制较高,生产过程中的细微问题必须被迅速感知、及时处理。因此,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执行决策机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是热交换器制造行业的必然趋势。
(2)市场趋于集中
目前,国内热交换器生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多数企业缺乏自主设计能力。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通过培养人才、引进技术、增加研发投入等手段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并具备自主设计和开发能力。随着这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规模效应逐步体现。我国热交换器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整合,行业集中度将随之逐步提高。
(3)规模增速的重心由整车市场向汽车后市场转移
热交换器作为汽车常用零部件,尤其是位于汽车*前端的冷凝器等热交换器品类,属于碰撞件,在汽车的日常使用或交通事故中极其容易损坏,因而其下游需求不仅包括整车出厂时的生产需求,在汽车后市场也存在较大的需求量。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后市场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黄金产业,整体盈利性表现好于汽车前市场。
(4)产品结构紧凑化、整体轻量化和性能高效化
轻量化一直是汽车行业及其零部件制造行业的主旋律。在采用相同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前提下,乘用车的整车质量每减少 10%,燃油消耗就可降低6%~8%。巴斯夫公司统计结果表明,汽车每减重 100kg,每百公里油耗可降低 0.3~0.6L、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 5g/km。相较于汽车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技术改革,轻量化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随着国家政策和法规对汽车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汽车设计的轻量化、多功能化发展,汽车的输出功率不断增加,留给热交换器的安装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热交换器势必需要保证其基本的使用性能要求和其成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从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应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来实现对汽车整体的减重,向结构紧凑化、整体轻量化和性能高效化方向发展。
《中国汽车热交换器行业市场调研及“十四五”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分享,如发现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